[发明专利]一种含光储充电站的台区负荷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3202.0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9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潘琪;陈广;孟屹华;陈良亮;王瑞升;成海生;张卫国;杨凤坤;周静;宋杰;顾琳琳;李化;周材;邵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母秋松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光储 充电站 负荷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光储充电站的台区负荷调控方法,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求解台区负荷调控多目标模型,得到电动汽车用户最优开始充电时间以及选取的光储充电站;根据电动汽车用户最优开始充电时间以及选取的光储充电站将配电网内有充电需求的电动汽车在最优开始充电时间下引导至选取的光储充电站进行充电。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1)结合充电负荷特点进行台区负荷调控,缓解了光储充电站接入配网造成的影响,有效保证台区供电质量。且方法无需新设备的投入,能够有效降低负荷调控成本。2)充分考虑负荷侧响应度与满意度,在保证用户用电需求的同时提高满意度。3)兼顾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能够有效平抑负荷方差,降低碳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光储充电站的台区负荷调控方法,属于台区负荷调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电气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台区负荷结构及用电规律也愈加复杂,而用户侧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电动汽车作为环境友好型交通工具迎在近几年来了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万辆,与此同时光伏、储能及充电设施一体化的光储充电站由于兼顾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已在多地投入运营。但规模化电动汽车无序的接入电网会加剧负荷峰谷差、影响电能质量,给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新挑战。因此,在电力市场逐步开放,用户体验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建立含光储充电站的台区充电负荷调控模型可以改善台区电能质量、保证负荷用电需求。
现有技术多从改变供电半径、调节主变分接头和增设无功补偿装置等方面进行调控。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中压母线电压达国标范围,但这一调控方法较为僵化,未考虑台区实际运行状况和电压需求,同时改变供电半径意味着线路改造新设备的投入,投资金额较大且工期较长。
另一方面,少数技术考虑了含分布式光伏、风电以及电动汽车接入的负荷调控方法,但其中光伏发电多作为与充电站独立的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且多从通讯装置上讨论,没有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用户的利益,同时未考虑光伏、储能及充电设施一体化的光储充电站接入台区的负荷调控方法。
光储充电站的接入对台区负荷调控提出了新挑战,而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具有较大的时空转移能力,因此如何基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这一特性对含光储充电站的配电台区进行负荷调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含光储充电站的台区负荷调控方法。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光储充电站的台区负荷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求解台区负荷调控多目标模型,得到电动汽车用户最优开始充电时间以及选取的光储充电站;
根据电动汽车用户最优开始充电时间以及选取的光储充电站将配电网内有充电需求的电动汽车在最优开始充电时间下引导至选取的光储充电站进行充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台区负荷调控多目标模型:
式中:f为台区负荷调控多目标模型;f1.max负荷调控前无序充电时的减小配电网负荷方差模型输出值、f2.max负荷调控前无序充电时的减少碳排放模型输出值、f3.min负荷调控前无序充电时的提高电动汽车用户平均满意度模型输出值;λ1、λ2、λ3分别为三个子优化目标的权重,f1为减小负荷方差模型,f2为减少碳排放模型,f3为提高满意度模型;
所述减小配电网负荷方差模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32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