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物质成分定性检测的桑树寄生质量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3252.2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5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华;柴子舒;苏本伟;陆海琳;朱开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中医药大学;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90 | 分类号: | G01N30/90;G01N30/94 |
代理公司: | 广西中知科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30 | 代理人: | 汤凌志 |
地址: | 530021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物质 成分 定性 检测 桑树 寄生 质量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物质成分定性检测的桑树寄生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样品前处理:将样品阴干,打粉,过筛,备用;2)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上步骤得到的样品检测槲皮苷:检测结果显示含有槲皮苷,则初步认定为桑寄生药材;检测结果显示不含有槲皮苷,则认定为非桑寄生药材;3)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上步骤检测含有槲皮苷的样品继续检测1‑脱氧野尻霉素:检测结果显示含有1‑脱氧野尻霉素,则确定为桑树寄生;检测结果显示不含有1‑脱氧野尻霉素,则认定为非桑树寄生。本发明基于对1‑脱氧野尻霉素和槲皮苷“双物质成分”进行检测,专属性强、方法简单,既能识别基原来源,又能识别寄主来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双物质成分定性检测的桑树寄生质量控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槲皮苷和1-脱氧野尻霉素定性检测的桑树寄生质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桑寄生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为桑寄生科植物广寄生
桑寄生,又称桑上寄生,其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桑上寄生,主腰痛,小儿背强,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对历代本草文献考证不难发现,一直来寄生药材的命名是以寄主命名,即桑树寄主的寄生叫“桑上寄生”或“桑寄生”,如《本草经集注》记载“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方家亦有用杨上、枫上者,则各其树名之。”李时珍《本草纲目》除了收载“桑上寄生”外,还收载了柳树寄主的“柳寄生”和桃树寄主的“桃寄生”,其中柳寄生“主治膈气刺痛”,桃寄生“治小儿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功效与桑上寄生明显不同。肖步丹《岭南采药录》一共收载了8个不同寄主的寄生,分别为桑寄生、松寄生、乌桕寄生、枫香寄生、桐树寄生、沙梨寄生、柏树寄生、黄皮寄生等。
文献RP-HPLC测定桑寄生及其寄主植物柳树盐酸小檗碱的含量(苏本伟,李永华,卢栋,等),研究表明,寄主除了给桑寄生提供水分和无机盐外,还会向桑寄生转移属于寄主特有的次生代谢物质并在桑寄生中累积,从而可能对桑寄生药材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有毒寄主的有毒成分向桑寄生转移可能使桑寄生具有寄主的毒性。在古代,《本草纲目(下册)》(明·李时珍)以及《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尚志钧校点)等文献记载,一直来人们都是通过以寄主命名方式,来防止不同寄主的寄生的误采误用,大量的典籍除了强调桑树寄主寄生(桑上寄生)为正品的同时,也提醒人们需要警惕非桑树寄主的毒性。
中国专利申请CN110568120A基于双物质成分的桑寄生质量控制方法,采用HPLC,在同一色谱条件下,采用双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桑寄生中的为槲皮苷和桑辛素双物质成分含量;根据槲皮苷和桑辛素的含量检测结果:若检测结果为同时含有槲皮苷和桑辛素,则认定为桑树寄主的桑寄生,可直接作中药材使用;若检测结果为只含有槲皮苷而不含有桑辛素,则认定为非桑树寄主的桑寄生,需隔离做一步检测确认是否为有毒寄主的桑寄生。中国专利申请CN108414630A桑寄生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对桑寄生所含的槲皮素、槲皮苷、萹蓄苷3种化学成分进行液相色谱含量测定。以上方法,都是采用HPLC来鉴定、区分桑寄生,专利CN110568120A可以鉴定桑树寄主来源,专利CN108414630A不能鉴定桑树寄主来源,而采用HPLC方法,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的不足。因此,如何建立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桑树寄生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既能有效识别桑树寄主来源,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未经广西中医药大学;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32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振冲碎石桩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