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0190.1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6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王韵茹;李亚菲;季露菲;李杨;童铸;陶海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路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16 | 分类号: | C04B24/16;C04B24/12;C04B24/0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羧酸 混凝土 水剂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及其生产方法,按照重量份数,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母液A10‑18份、母液B3‑7份、引气剂0.07‑0.1份、消泡剂0.07‑0.1份与水20‑35份,还包括葡萄糖酸钠0.1‑1份。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及其生产方法,将母液A与母液B根据水泥及地材的变化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在常温下循环搅拌,根据季节的变化加入不同量的葡萄糖酸钠以调整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再结合室内混凝土配合比拌制情况加入引气剂(0.5‰‑1.5‰)及消泡剂(0.5‰‑1‰)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改善了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改善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改善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用化工制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作为建筑业的主要材料之一,大规模地应用,现有技术中减水剂的作用仅是使水份快速减少,使混凝土尽快凝结;
混凝土中使用单一品种外加剂的情况已很少见,逐渐向着高效能、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外加剂复配的目的是为了同时满足混凝土对各种性能的需要,以及各复配成分之间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叠加效应”,不同品牌,不同厂家所产的两种以上混凝土外加剂,按照不同比例互相掺和在一起,其混凝土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是任何一种外加剂都达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外加剂的复配效应。
现有的混凝土减水剂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不足,单独使用一种外加剂不能解决混凝土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单独使用减水型外加剂,虽然减水效果好,但容易出现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不利于浇筑。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如钢管顶升混凝土,既要求外加剂有大减水率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大,还需要较长缓凝时间。特别在夏季施工时还需要加入缓释型减水剂,在2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混凝土坍落度不降低反而能在一定时间内有小幅增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及其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单独使用减水型外加剂,虽然减水效果好,但容易出现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不利于浇筑;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如钢管顶升混凝土,既要求外加剂有大减水率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大,还需要较长缓凝时间;在夏季施工时还需要加入缓释型减水剂,在2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混凝土坍落度不降低反而能在一定时间内有小幅增长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及其生产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按照重量份数,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母液A10-18份、母液B3-7份、引气剂0.07-0.1份、消泡剂0.07-0.1份与水20-35份。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份数,还包括葡萄糖酸钠0.1-1份。
进一步的,所述母液A为聚羧酸减水型母液,按照重量份数,主要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甲基丁烯醇聚氧乙烯醚175-200份、去离子水100-110份、对氨基苯磺酸钠2.5-3.1份、30%的双氧水0.9-1.1份、甲基丙烯磺酸钠1.3-1.5份。
进一步的,所述母液B为聚羧酸保坍型母液,包括三乙醇胺8-12kg、元明粉15-25kg、硫代硫酸钠5-10kg与尿素25-30kg。
一种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的生产方法,常温条件下所述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的生产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10-18份母液A和3-7份母液B打入计量桶内搅拌;
步骤二:再取0.07-0.1份引气剂、0.07-0.1份消泡剂及少量水在搅拌罐内搅拌至均匀,将混合溶液打入步骤一中的计量桶内;
步骤三:向步骤二中含有母液与混合溶液的计量桶内加入水定容至1000kg搅拌均匀。
进一步的,夏季高温季节时所述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的生产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路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路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01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