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座椅骨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7177.0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9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邵希臣;任宏伟;刘朔;田淼磊;苏彦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B60N2/4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张会强 |
地址: | 071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骨架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骨架结构,包括靠背骨架单元以及座垫骨架单元,且于两者之间配置有锁止机构,靠背骨架单元包括靠背骨架,靠背骨架具有左右相对的两个靠背边板,连接于两靠背边板之间的上横梁和下横梁,以及与各靠背边板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连接板,且两靠背边板为两者间间距渐大的外扩式设置。座垫骨架单元包括座垫骨架,以及设于座垫骨架底部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具有设于后联动杆上的从动件,并于从动件上构造有可形成该从动件自身溃缩而吸能的第一吸能部。本发明的车辆座椅骨架结构,通过将两个靠背边板构造为两者间的间距为渐大的外扩式结构,可在车辆受到撞击时,使得车辆座椅上的乘员嵌入座椅内,从而可有效降低乘员受到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座椅骨架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座椅骨架是将车辆座椅整体固定在车身地板上的零件总成,其主要用于支撑整个座椅和乘员的重量,并可实现座椅靠背角度、座垫高度的调节。目前,市场上的座椅骨架多为四向或六向调节,不满足乘员舒适性要求。且现在的座椅骨架的安全性难以满足全球法规的要求,无法满足外销需求。另外,不同类型的座椅骨架之间不具备互换性,手/电动、三/五门等座椅骨架之间的通用性不强,造成座椅骨架的局部结构需要重新开发,增加了开发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座椅骨架结构,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座椅骨架结构,包括靠背骨架单元以及座垫骨架单元,且于所述靠背骨架单元和所述座垫骨架单元之间配置有对两者相对位置进行锁止的锁止机构,其中:
所述靠背骨架单元包括靠背骨架,所述靠背骨架具有左右相对的两个靠背边板,连接于两所述靠背边板之间的上横梁和下横梁,以及与各所述靠背边板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连接板,各所述连接板经由以调节所述靠背骨架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与对应的所述靠背边板枢转连接,且两所述靠背边板为两者间间距渐大的外扩式设置;
所述座垫骨架单元包括座垫骨架,以及设于所述座垫骨架底部的调节组件,所述座垫骨架具有左右相对布置的两个座垫边板,以及连接于两所述座垫边板之间的前联动杆和后联动杆,各所述座垫边板与对应侧的所述连接板相连接,且于两侧所述座垫边板之间连接有座盆,所述调节组件具有设于所述后联动杆上的从动件,所述从动件承接外力可构成所述调节组件的动作以调整所述座垫骨架单元高度,并于所述从动件上构造有可形成该从动件自身溃缩而吸能的第一吸能部。
进一步的,所述靠背边板和所述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以连接扭簧的扭簧连接部。
进一步的,于两所述靠背边板上均设有侧气囊安装部,并至少于右侧的所述靠背边板上构造有远端气囊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构造有可形成该连接板自身溃缩而吸能的第二吸能部。
进一步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为调角器,所述靠背边板的底端设有调角器安装孔;或者,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为EZ-entry机构,所述靠背边板的底端设有底部敞口的以安装所述EZ-entry的安装槽口口。
进一步的,所述前联动杆上设有以连接所述座盆的座盆连接部;或者,所述前联动杆上设有以调节所述座盆角度的倾角调节机构,且所述座盆与所述倾角调节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座盆上设有腿托安装部、侧翼安装部和传感器安装部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座椅骨架结构还包括以对所述锁止机构进行解锁的解锁结构,且所述解锁结构包括:
解锁轮盘,可枢转的设于所述靠背骨架上,于所述解锁轮盘上设有与外部执行端连接的执行线,以及与所述锁止机构连接的第一解锁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71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脱硫系统控制模型、其建立方法和脱硫系统控制方法
- 下一篇:冷却系统及其冷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