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源干扰测试球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53200.3 | 申请日: | 202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8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迅;王红卫;王星;程嗣怡;张虎彪;张曦;董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S7/38 | 分类号: | G01S7/38;G01S7/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韩晶 |
| 地址: | 71003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源 干扰 测试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机载自卫电子对抗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源干扰测试球单元的制备方法,依据箔条丝/箔片的尺度,选择超低电磁波损耗/反射的发泡泡沫半球体;采用泡沫胶,将箔条丝或者箔片粘结在发泡泡沫半球体的平截面中间位置;在泡沫半球体圆截面上,靠近外边缘的位置,抹泡沫胶少许,将另外一个空的泡沫半球体与泡沫半球体对接,形成整球体;对整球体进行标记;将制作完成的无源干扰测试球单元进行晾干。本发明的反射电磁波主要为球体内部的箔条丝或者箔片,反射电磁波或者材料对于电磁波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并且由于承载箔条丝/箔片的泡沫材料是球状,从而达到使箔条丝/箔片在三维空间内的随机分布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载自卫电子对抗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源干扰测试球单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无源干扰是一种常用的雷达干扰技术,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空军作战飞机必备的电子对抗资源之一。在无源干扰中首先将大量的金属箔条丝(一般情况下是半波长)或者金属箔片按照一定技术进行包装,预制成一定技术规格的无源干扰单体(无源干扰弹,或者无源干扰包);在飞机起飞前,把一定数量的这种单体装配到飞机的无源投放装置中;在需要干扰雷达的过程中,飞机就按照一定的投放程序将这些单体依次投放下来,大量的箔条丝或者箔片(后将箔条丝或者箔片,合并称为“箔条丝/箔片”)散开形成随机的云状分布,对雷达形成干扰。在这种情况下无源干扰单体能够形成的RCS(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Section,一种描述物体反射雷达电磁波的参数)始终都是其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无源干扰单体能够形成的RCS与其中箔条丝/箔片的规格以及数量有关,但不是这些箔条丝或者箔片RCS的简单叠加。这种无源干扰单体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所需的箔条丝/箔片的数量,都是通过传统理论进行估计,然而这种估计明显是不准确的,非常有必要通过测试来确定无源干扰单体RCS的数值。
通常有两种无源干扰单体RCS的测试方法,一种是地面测试法,通常采用的是将大量金属箔条丝/箔片撒到蚊帐布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测试,不易确定各个箔条丝/箔片之间的距离,而且这种方式已经实际限定了二维平面的分布形式,而不是无源干扰单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抛洒箔条丝/箔片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云状随机分布。故这种测试必然与无源干扰单体可产生的RCS会有较大的误差。第二种测试方法就是实弹测试法,就是当飞机抛洒无源干扰单体的过程中进行测试,且不论测试成本,就技术而言这种方法有两个缺陷:其一是飞机可能对无源干扰RCS产生遮挡;其二是箔条丝/箔片抛洒出来,尚未完全散开之前,极短时间内有一定的运动速度,容易与飞机RCS混淆,导致测试不准确。
在目前关于无源干扰单体RCS测试的现有技术当中,均满足不了准确测试无源干扰单体RCS的需要,无法对其RCS的三维分布及变化进行测试。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无源干扰单体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所需的箔条丝的数量,或者箔片的数量,都是通过传统理论进行估计,这种估计明显是不准确的。
(2)通过蚊帐布抛洒的无源干扰单体RCS地面测试法与无源干扰单体可产生的RCS会有较大的偏差。
(3)无源干扰单体RCS的实弹测试法有两个缺陷:其一是飞机可能对无源干扰RCS产生遮挡;其二是箔条丝/箔片抛洒出来,尚未完全散开之前,极短时间内有一定的运动速度,容易与飞机RCS混淆,导致测试不准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
解决问题(1)需要对传统理论进行参数修正,若可获得更准确的参数即可获得更准确的箔条丝/箔片的数量;但这就需要准确的测试,而前述方法不能给予准确的测试。
解决问题(2)方法是让箔条丝/箔片在三维空间随机取向,而(2)的方法无法实现。
若要解决问题(3),则需要测试过程中电磁波可以透过飞机平台,但是飞机的动力等不可能离开金属,也就是说需要重新设计实现一个几乎不可能的飞机平台,技术难度也几乎无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32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