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9989.0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75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涛;陈赤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聆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9/00 | 分类号: | H04R29/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一军;李阳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听力 耳机 配方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方法和装置,涉及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获取用户听阈测试结果,以将听阈测试结果传输至服务器,进而接收基于听力耳机配置信息计算得到的各个频段目标补偿增益值;将生成的纯音信号发送至听力耳机播放,通过设置于听力耳机中的内耳麦克风接收耳道内声音,以接收纯音信号播放后的语音信息,进而调整各个频段的增益数据以逼近对应的目标补偿增益值。从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解决现有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效率和可靠性低,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听力耳机(可做健康耳机,或辅听/助听的功能使用)是一种微型可穿戴设备,人们通常把这些带入耳内,以帮助听力的改进。听力设备正确使用的基础是(1)使用者的听力得到准确的测试,这包括最小听力值和听力舒适值,和(2)所使用的耳机设备在声音收取和播放时的声音误差的校准,这种误差是由于电子设备自身设备所带来的。但传统听力耳机需要经过复杂的验配和调整,才能够适配不同使用者的听损情况、使用习惯以及心理特征,专业的助听师是传统方式下的服务提供者,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通过专业的纯音测试设备,测试使用者的听损情况以实现纯音测试。根据纯音测试结果,使用听力耳机支持软件,通过验配公式来初始化验配数值,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如安静环境、高噪环境、户外环境等,对不同频段、不同输入的增益值做计算,同时也计算出预测用户在不同频段的不适域值。
使用计算值,初始化听力耳机,使用另外的电子耳机测量仪器,测量听力耳机实际增益输出值。然后再调整听力耳机在不同频段、不同音量的增益值,让听力耳机输出逼近理论要求值。
最后,使用者佩戴调试过的听力耳机,在静室环境下,通过模拟声场方式,模拟各种声音环境,通过调整不同频段的增益以及不适域值等,让听力耳机的行为符合用户情况。另外,佩戴听力耳机的初期,需要定期回访,重新回到听力耳机的验配处做调整以更加符合用户的情况。这个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声音问题,一是用户需要的听力舒适度的调整,二是校准作为电子设备的听力耳机本身的声音误差。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过程不但需要助听师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专业设备和场地,才能够进行。从而,使得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效率极低,准确度也很难把握,且导致了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的满意度一直不高。另外,听力耳机商家的服务成本高,而对顾客而言推高了听力耳机成本,使得听力耳机接受程度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方法和装置,能够解决现有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效率和可靠性低,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听力耳机的验配方法,包括获取用户听阈测试结果,以将听阈测试结果传输至服务器,进而接收基于听力耳机配置信息计算得到的各个频段目标补偿增益值;
将生成的纯音信号发送至听力耳机播放,通过设置于听力耳机中的内耳麦克风接收耳道内声音,以接收纯音信号播放后的语音信息,进而调整各个频段的增益数据以逼近对应的目标补偿增益值。
可选地,包括:
获取安静环境下不同类型的语音信息以发送至听力耳机播放,通过设置于听力耳机中的内耳麦克风接收耳道内声音,以接收选取的语音信息的类型;其中,所述不同种类的语音信息是不同频点声音的组合;
循环执行基于选取类型的语音信息对调整后的各个频段增益数据再调整,选择再调整后一个频段的增益数据作为输出增益数据,发送至听力耳机的程序,直至接收到语音确定指令。
可选地,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聆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聆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99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