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移动终端的多通差分呼吸音智能穿戴式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8863.1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7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黄耀熊;马文成;周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7/04 | 分类号: | A61B7/04;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郑浦娟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移动 终端 多通差分 呼吸 智能 穿戴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多通差分呼吸音智能穿戴式监测系统,包括穿戴式装置和移动终端,穿戴式装置具有穿戴本体、拾音模块、信号控制处理模块、第一无线传输模块、带无线遥控开关的电源模块,拾音模块由设置在穿戴本体不同位置的多个呼吸音探头组成;信号控制处理模块连接并控制各个呼吸音探头,信号控制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模块无线连接移动终端,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遥控开关连接各个模块;移动终端具有第二无线传输模块和监测应用程序,监测应用程序无线连接并控制无线遥控开关,且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模块和第一无线传输模块无线连接信号控制处理模块。本发明可非接触地连续监测病人多部位呼吸音,降低感染风险,听诊更方便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多通差分呼吸音智能穿戴式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对新型冠状肺炎等高传染性疾病病人进行诊治过程中,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难以常规使用传统听诊器完成听诊,或需脱下防护帽和面罩破坏防护面才能听诊,导致对病人的呼吸音听诊极度不方便,既限制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监测不能及时听诊检测的同时,又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及更换防护服的负担。另外因为大多数肺部听诊是要在背部进行,所以对于许多重症病人来说,常对其翻身进行听诊会有加重其病情的风险并增加其不适感。
近年来发展的电子数字听诊器大部分不能无线接收,仍需戴耳机听诊,而个别可无线接收听诊信号的电子数字听诊器存在杂音干扰大、没有智能分析。并且,每次听诊仍需医生将听诊器放置在病人身上,存在不能对病人进行多体位听诊、不能对病人多体位呼吸音作连续听诊监护、每次听诊对病人干扰较多等缺点。而临床实践中最危重的I级病人需持续进行病情评估,次危重的II级病人需每15分钟进行一次病情评估,有风险的III级病人需每30分钟进行一次病情评估。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让穿着全套防护装置的医护人员这么频繁地脱换防护服来进行听诊,既来不及,被感染的风险又相当大,且危重病人也不可能被经常翻身听诊。临床上不但需要对不同部位的呼吸音进行检测,而且如可对不同部位呼吸音同时检测比较其区别并进行连续监测,对各种呼吸性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新冠肺炎等传染性强疾病及各种呼吸性疾病的诊疗都强烈需要一种呼吸音多通听诊穿戴装置,可以让医护人员在不用脱换防护服情况下,快速及时对病人多部位呼吸音进行听诊,甚至是最好能进行连续动态监测,然而至今基本未见有此类研发报道或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多通差分呼吸音智能穿戴式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非接触地连续采集病人多部位呼吸音,降低感染风险,听诊更方便准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多通差分呼吸音智能穿戴式监测系统,包括穿戴式装置和移动终端,其中,
穿戴式装置具有穿戴本体、设置于穿戴本体的拾音模块、信号控制处理模块、第一无线传输模块和带无线遥控开关的电源模块,拾音模块由设置在穿戴本体不同位置的多个呼吸音探头组成,用于在人体不同部位检测呼吸音;信号控制处理模块连接并控制各个呼吸音探头,信号控制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无线传输模块无线连接移动终端,并向其发送所处理的呼吸音检测信号;电源模块通过无线遥控开关连接各个模块并为各个模块供电;
移动终端具有第二无线传输模块和监测应用程序,监测应用程序无线连接并控制无线遥控开关,以及通过第二无线传输模块和第一无线传输模块向信号控制处理模块发送控制指令和接收信号控制处理模块根据控制指令处理的呼吸音检测信号,并对信号进行频谱波形分析、特征提取、波形显示、差分比较及结果显示和存储。
优选的,穿戴本体为由防水透气耐磨布制成的有夹里的背心或者背贴,并且所述穿戴本体在各呼吸音探头和其他各模块之间均填充隔音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8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