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3259.1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2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清下大介;西村佳和;中村岳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夏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上部 车身 构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能够在极力抑制上边梁的重量增加的同时,抑制由于在侧碰时施加于中柱等第1立柱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引起的上边梁与上边梁加强件的接合部折断。在沿着车辆的顶棚部(20)的侧部延伸的上边梁(2)的内部所具有的闭合截面空间(2s),具备压接于划定该闭合截面空间(2s)的面而抑制上边梁(2)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变化的变形抑制部件(5),遍及上边梁(2)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后侧顶棚加强件(3r)的接合部(C3r)的前缘(32a)前后,在收敛于上述接合部(C3r)的后缘(32b)和与中间立柱(4)的接合部(C4)的前缘(45f)之间的范围内,设置变形抑制部件(5)。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具备:上边梁,以构成车辆的顶棚的侧部的方式设置于车身上侧部,并且在内部划定有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部空间;第1立柱,从上边梁朝下方延伸,例如为中柱等;第2立柱,在比该第1立柱靠后方的位置处从上边梁朝下方延伸,例如中间立柱等;以及顶棚加强件,在比第1立柱靠后方的位置处从上边梁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的那样,已知为了抑制由于在车辆的侧面碰撞(以下,称为“侧碰”)时施加于中柱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朝上边梁传递而引起的上边梁变形,而对上边梁采取了对策。
然而,在上边梁的与例如在比中柱靠后方的位置处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顶棚加强件(此处,称作“后侧顶棚加强件”)接合的接合部,在侧碰时,不仅被输入从上边梁与中柱的接合部沿着后方传递的载荷,而且有时还被输入从位于比中柱靠后方的中间立柱经由上边梁与中间立柱的接合部而传递的载荷等。
而且,虽然上边梁与后侧顶棚加强件的接合部被该后侧顶棚加强件从车宽方向内侧支承,但是上边梁的上述接合部正前方部分未被后侧顶棚加强件支承,因此,在侧碰时,由于上述接合部与该接合部正前方部分之间的刚性差,而应力容易集中在位于它们之间的上述接合部的前缘。因此,对上述接合部的前缘附近的上边梁的截面损坏采取对策的必要性较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对作为上边梁的顶棚侧轨(11)进行加强时,将长条的加强管(23)配置在顶棚侧轨(11)的内部,因此担心顶棚侧轨(11)的重量增加,该加强管(23)不仅从与后侧顶棚加强件(16)接合的接合部的前缘附近、而且从比后侧顶棚加强件(16)靠后方起遍及到比中柱(13)靠前方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连续地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70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能够在极力抑制上边梁的重量增加的同时,抑制由于在侧碰时施加于中柱等第1立柱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而引起的上边梁与上边梁加强件的接合部处的折断。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具有:上边梁,以构成车辆的顶棚的侧部的方式设置于车身上侧部,并且在内部划定有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部空间;第1立柱,从上述上边梁朝下方延伸;第2立柱,在比上述第1立柱靠后方的位置从上述上边梁朝下方延伸;以及顶棚加强件,在比上述第1立柱靠后方的位置从上述上边梁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其中,在上述内部空间具备变形抑制部件,该变形抑制部件压接于上述上边梁中的划定上述内部空间的面而抑制该上边梁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变化,上述变形抑制部件为,在上述上边梁的长度方向上,在与上述顶棚加强件接合的接合部的后缘和与上述第2立柱接合的接合部的前缘之间,遍及与上述顶棚加强件接合的接合部的前缘前后的范围而设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上边梁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在侧碰时施加于从上边梁朝下方延伸的中柱等第1立柱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而引起的、上边梁与上边梁加强件的接合部处的折断。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上述变形抑制部件能够采用通过热而发泡的高刚性发泡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32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