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考虑配电网光伏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61521.0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3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冯士睿;牛涛;冯大伟;管永高;王莹;王震泉;张曼;何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14;H02J3/38;H02J3/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丁朋华 |
地址: | 21003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考虑 配电网 接入 电动汽车 充电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配电网光伏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利用已有的配电网全年的常规负荷时序序列、电动汽车接入负荷时序序列,利用考虑“电动汽车‑负荷”时序相关性的聚类方法,获得各个季节的迭加电动汽车负荷的典型负荷时序序列;并基于全年的光伏出力时序序列,进一步得出光伏消纳容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曲线,从而对电动汽车的有序接入的时段提供计划参考。本发明可以快速地计算电动汽车接入对于地区配电网削峰填谷以及光伏接入的最佳时段,可为应用于实际电网的地区光伏建设规划以及电动汽车接入提供参考性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配电网光伏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属于配电网电动汽车接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以节能减排为宗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逐步形成以能源、机电新技术为支撑,新能源为动力,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零部件、专用储能材料及相关服务在内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也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分布合理、安全合格的充电服务网络,才能确保电动汽车正常运行,也才能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真正形成规模。随着国家及各地有关电动汽车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电网安全可靠供电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电网为电动汽车提供必要的能量补给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的日趋普及、保有量不断增长,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将对电网产生影响。考虑到人们在车辆使用习惯和使用时间上的集中性,若不积极引导,势必对电网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动汽车的充电服务时间、充电功率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大量电动汽车在峰值负荷时段集中充电,由此增加的负荷需求将会加重电力系统的负担,增加网络的损耗,甚至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电力供应。
(2)电动汽车进行能量补充的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在某些区域,如果大量的充电负荷随机接入电网可能会导致局部电网电能供应紧张,这将会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增加了维持电网正常运行的难度。
(3)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改变配电网网络拓扑结构、增加网络节点、增加线路改造等等。原有的配电网络系统规划准则及系统运行方式可能不再适用。另外由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存在非线性的电力电子设备,大量接入将会对电网的电能质量带来影响。
对目前在建、正在运行的园区或者城市配电网网格区域而言,分布式光伏的出力与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行为均具有随机性,若光伏接入与电动汽车接入的渗透率过高,将在一定时间段内引起配电网负荷急剧变化,对电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协调分布式光伏的出力特性和电动汽车的负荷特性,减小分布式光伏和电动汽车的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改善配电网的整体负荷特性,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配电网光伏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解决了分布式光伏和电动汽车的接入对配电网产生影响的问题。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考虑配电网光伏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一,针对配电网已有的全年常规负荷时序序列与无序接入的电动汽车负荷时序序列,利用基于改进的欧式距离的K-means聚类方法,获得各个季节的叠加电动汽车负荷的典型负荷时序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15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