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49158.0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8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傅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雷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9/06 | 分类号: | A62B9/06;A62B7/10;G01N21/17 |
代理公司: |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王大国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病毒 颗粒 浓度 检测 智能 口罩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及其检测方法,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的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1:空气通过口罩外层的单向呼吸阀进入口罩;步骤S2:与单向呼吸阀连通并且同样位于口罩外层的新冠病毒检测传感器对进入口罩中的空气进行新冠病毒颗粒浓度的检测。本发明公开的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及其检测方法,其可以检测新冠病毒的颗粒浓度并且当空气中的新冠病毒的浓度达到阈值时通过无线模块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用户手机,提醒用户离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个人防护领域和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和一种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美国通用电气旗下健康产业GE Healthcare公司将等离子光学 SPR(Surfaceplasmon resonance,表面离子体共振)检测技术列为快速病毒浓度检测的最佳方法之一,和核酸检测相比有着一步式操作简单和全流程总体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多快好省优势。SPR检测方法已经被实验室应用于腺病毒、禽流感和甲乙型流感病毒颗粒浓度的快速高效便捷检测。然而由于传统SPR光学检测设备如GE Biacore设备及芯片价格高昂,长期无法进入临床和家庭环境下的病毒感染检测应用。
公开号为:CN1056150498,主题名称为一种智能防护口罩的发明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口罩体和口罩带,所述口罩体包括口罩主体片部、内部支撑部、气体补充环、电池、传感器以及控制器;所述口罩主体片部包括层状结构的过滤体,所述过滤体包括外表层、中间聚合物复合膜滤芯和内表面层;所述内部支撑部采用金属丝框架和边部弹性部件构成,所述金属丝框架构建口罩的形状,边部弹性部件与佩戴者脸部贴合;所述气体补充环通过增加穿过过滤体气体流动的压力来环节佩戴者的呼吸强度;所述电池用于给传感器和控制器供电;所述传感器用于记录口罩的佩戴时间、口罩内部压力和内部支撑部边部的气流强度,包括连接模块、压力传感模块和/或触力传感模块;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内部支撑部的边部弹性部件与佩戴者脸部的贴合程度,包括集成电路板、连接模块以及执行模块;所述传感器和控制器通过各自的连接模块与智能终端无线连接;当传感器的压力传感模块检测到内部支撑部的边缘部的气流压力超过设定值后,控制器即对边部弹性部件向佩戴者脸部进行调整,从而增加与佩戴者脸部的结合压力;所述中间聚合物复合膜滤芯由亚纳米级多孔聚合物超薄膜层和多孔载体层相互紧密叠加而成,所述亚纳米级多孔聚合物超薄膜层的孔径为66~80nm,厚度为0.05~0.08μm,由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酰胺、聚乙烯对苯二酸酯制成,且五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9~5):(1.1~1.6):(1.1~1.6):(0.8~1.6):(0.5~1.1);所述外表层和内表面层为多孔性无纺布材料,所述多孔性无纺布材料为多孔性聚酯无纺布和多孔性聚砜无纺布的两种结合;所述传感器和控制器的连接模块包括蓝牙模块、红外模块、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模块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智能终端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以上述发明专利为例,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果佩戴普通口罩,则由于防护部位的气流流通压力较大,因此气体优先从贴合部位流入和流出,因此并不能达到对于气体中PM2.5、病毒或病菌这样微小颗粒防护的目的,目前的口罩并不能针对每一个用户独立设计贴合部”,因此现在没有一款口罩是特定针对于新冠病毒的检测和防护,并且在提供报警功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及其检测方法,其可以检测新冠病毒的颗粒浓度并且当空气中的新冠病毒的浓度达到阈值时通过无线模块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用户手机,提醒用户离开。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新冠病毒颗粒浓度检测智能口罩及其检测方法,其通过在光学芯片上设置分子敏感层,分子敏感层上修饰上针对于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的特异性结合物质,使新冠病毒可以很容易吸附在分子敏感层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雷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雷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91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