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5832.1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2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贲永光;曹碧琅;吴艳波;杨月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9/02 | 分类号: | C01B19/02;A61K8/23;A61Q1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雪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纳米硒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聚乙烯醇溶液与亚硒酸钠溶液混合,向混合液中滴加抗坏血酸溶液,超声反应即可得到纳米硒;本发明制备条件为常压,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整个制备过程安全稳定,便于掌握控制,容易实施,原材料成本低廉、无毒无害,得到的产品粒径均匀、颗粒较小、结晶性良好,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溶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纳米硒的抗氧化性,可为以后纳米硒在抗氧化性的研究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纳米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硒位于第VIA族,为准金属元素,早期人们对硒的研究主要是在其性质及用途上。如灰硒薄层被广泛的应用在光电池、整流器、复印技术等方面,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光电特性及单向导电性;硒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制造铁路和航标信号灯以及涂料、陶瓷工业,因为它具有良好的透红光性。硒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引起多种疾病,适量的补充硒能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并且单晶硒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半导体,有无定形和晶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无定形纳米硒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抗氧化、调节免疫、拮抗有害重金属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晶形硒有着较低的熔点、高的光导率和高的化学活性,在光电池、机械感应器、整流器、光敏元件和复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应用。中国发明专利97107038.5公开了一种活性红色单质硒的制备方法,经过国家权威机构鉴定和医药专家的评审,鉴定纳米硒为国内外首创。之后,有关纳米硒的制备还有许多专利公开,一般都是在保护剂的存在条件下,以硒化合物为原料,采用一定的还原剂反应,将其化合物还原为单质的硒,其中纳米硒的形貌多样,有球状、丝状、棒状、树枝状等。中国专利说明书CN1789113A曾公开了一种利用超声的方法,在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和壳聚糖保护剂的存在下,抗坏血酸和盐酸烃胺还原亚硒酸或亚硒酸盐的方法来制定纳米硒。而中国专利申请CN1669913A公开的是一种水热反应,用葡萄糖还原亚硒酸钠制备单质硒纳米管。同时中国专利申请说明书CN1519195A也公开了一种水热法,用单质硒粉在水、酒精、氨水、肼的混合液中生成纳米硒管。总结上述制备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制备工艺,整个体系较为复杂,制备过程繁琐,条件繁多难于把握,消耗能源较多,且制备出的纳米硒尺寸较大,没有水溶性和生物相溶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发纳米硒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找到一种安全方便、高效节能的能够生成水溶性、生物相溶性纳米硒的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氧化应激通常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升高,从而对蛋白质、脂质和脱氧核糖核酸产生有害的影响。另外也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疾病和衰老等各种病理生理过程产生影响。抗氧化剂能降低氧化应激,有益于身体健康。因此近年来,抗氧化产品成为保健品和化妆品企业的新宠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硒的制备方法,将聚乙烯醇溶液与亚硒酸钠溶液混合,向混合液中滴加抗坏血酸溶液,超声反应即可得到纳米硒。
进一步地,所述聚乙烯醇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5%。
进一步地,所述亚硒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1mol/L。
进一步地,所述抗坏血酸溶液的浓度为0.1mol/L。
进一步地,所述聚乙烯醇溶液、亚硒酸钠溶液和抗坏血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1:3。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和滴加过程在磁力搅拌条件下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在40℃恒温加热磁力搅拌条件下反应2h。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纳米硒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纳米硒。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纳米硒在抗氧化活性及制备天然抗氧化剂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药科大学,未经广东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58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