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抗凝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2927.1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52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禄;邓代华;吕楠;黄楠;涂秋芬;熊开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33/06 | 分类号: | A61L33/06;A61L33/04;A61L33/02;A61L33/00;A61L33/10;A61L33/08;A61L3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覃蛟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催化 释放 一氧化氮 功能 涂层 及其 制备 方法 抗凝 材料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抗凝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涂层制备技术领域。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表面沉积有烯丙胺等离子体聚合薄膜的初次改性基底材料与大环多胺和铜离子的螯合物的缓冲溶液在活化体系下反应,然后干燥。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得。该涂层铜离子稳定性好,一氧化氮释放量可控,非常适合应用于抗凝血材料中。抗凝血材料,包括基底材料以及涂覆在基底材料表面的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抗凝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基底材料表面涂覆上述涂层。该抗凝血材料具有抗凝血的功能,非常适合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抗凝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自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一氧化氮(NO)以来,该细胞信号已被证明参与多种生物过程,是维持心血管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一氧化氮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和增加GMP合成以介导其生物学效应,持续释放的NO是维持心血管体内平衡和调节血管舒张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 NO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如:抑制血小板激活、平滑肌增殖和白血球激活。在免疫反应、抗癌、抗菌和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随着研究深入发现,NO在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分化和功能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NO在心血管系统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使其成为设计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
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通过制备NO供体型材料或者将NO供体型材料涂覆或固定在生物材料表面,能显著改善心血管材料的抗凝血性能。然而 NO供体型材料受到NO供体分子的储存量有限的制约,表面NO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完全,所以很难应将NO供体型材料用于抗凝血器械方面的实际应用。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内源性NO供体(RSNO),而Cu2+在具有还原剂GSH 存在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催化RSNO供体释放NO的功能。因此,通过在与血液接触的材料表面固定铜离子,原位催化NO生成就成为一种长效而稳定的抗凝血材料构建模型。然而,目前报道的铜离子催化产生NO活性材料在应用上存在着许多缺点如:(1)铜离子浓度不可控制,容易产生NO 突释,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2)铜离子的固定不够稳定,进而难以维持长期的NO催化释放。(3)效果较为单一,并不能满足复杂多样性的病理需求。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抗凝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旨在改善背景技术提到的至少一种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表面沉积有烯丙胺等离子体聚合薄膜的初次改性基底材料与大环多胺和铜离子的螯合物的缓冲溶液中在活化体系下反应,然后干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大环多胺和铜离子的螯合物的缓冲溶液中螯合物的浓度为0.01~10mg/mL;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大环多胺和铜离子的螯合物的缓冲溶液为 pH值5-7的缓冲溶液;更优选地,所述缓冲溶液为MES溶液;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活化体系为WSC活化体系,所述WSC活化体系为溶解在缓冲溶液中的EDC和NHS形成的活化体系;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初次改性基底材料浸泡于大环多胺和铜离子的螯合物的缓冲溶液中的时间为12-36h;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初次改性基底材料浸泡于大环多胺和铜离子的螯合物的缓冲溶液中,取出后经漂洗,然后干燥;更优选地,分别采用 PBS和蒸馏水进行漂洗。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初次改性基底材料浸泡于大环多胺和铜离子的螯合物的缓冲溶液中在活化体系下反应,取出后干燥得到二次改性基底材料,得到二次改性基底材料后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29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