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座舱系统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98857.7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1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40/08 | 分类号: | B60W40/08;B60W50/00;B60W50/08;B60W50/14;B60W50/16;B60R16/037;B60H3/00;E05F15/71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座舱 系统 控制 方法 汽车 | ||
本发明涉及智能座舱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实时获取驾驶员驾驶信息,所述驾驶员驾驶信息至少包括面部信息和姿势信息;根据所述的驾驶员驾驶信息确定驾驶状态,所述驾驶状态包括非疲劳状态和疲劳状态,疲劳状态包括轻度疲劳状态和极度疲劳状态;当所述驾驶状态为极度疲劳状态时,开启导航系统引导驾驶员到最近的安全停靠点休息,并且开启环境调节装置且将其设定为提神模式;当所述驾驶状态为轻度疲劳状态时,开启环境调节装置且将其设定为提神模式。本发明通过对疲劳及停车休息时的动态调整驾舱的舒适性和睡眠模式,快速营造一个智能氛围舒适性的座舱,改善用户车生活的品质以及间接的安全考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驾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座舱系统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座舱都是以机械按钮为主,整体信息显示简单、功能比较分散。近几年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向车内转移,产生了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是通过各种智能化手段满足不同人在车内的不同需求。智能座舱最初主要运用在高端车型上,主要以液晶仪表、中控大屏、抬头显示、后座娱乐等电子产品为代表。整车功能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阶段依托于3G、4G和5G网络,人对座舱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六大方面:行车参数、驾驶辅助信息、车辆体验、导航、信息娱乐、通讯。
疲劳驾驶极易引起交通事故,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不足,长时间驾驶车辆,容易缺乏内源氧出现疲劳。行车过程中驾驶员的情绪波动(如疲劳驾驶)会带来行车风险,针对此技术问题目前的方案设计主要还是集中在单个方案没有形成系统化,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快速营造舒适氛围的智能座舱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控制方法,通过对疲劳及停车休息时的动态调整驾舱的舒适性和睡眠模式,快速营造一个智能氛围舒适性的座舱,改善用户车生活的品质以及间接的安全考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实时获取驾驶员驾驶信息,所述驾驶员驾驶信息至少包括面部信息和姿势信息;
根据所述的驾驶员驾驶信息确定驾驶状态,所述驾驶状态包括非疲劳状态和疲劳状态,疲劳状态包括轻度疲劳状态和极度疲劳状态;
当所述驾驶状态为极度疲劳状态时,开启导航系统引导驾驶员到最近的安全停靠点休息,并且开启环境调节装置且将其设定为提神模式;
当所述驾驶状态为轻度疲劳状态时,开启环境调节装置且将其设定为提神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员驾驶信息还包括驾驶时长。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员驾驶信息还包括车辆行驶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的驾驶员驾驶信息确定驾驶状态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姿势信息、所述面部信息和所述车辆行驶信息得到当前状态,当前状态包括正常驾驶状态和非正常驾驶状态;
当所述当前状态为正常驾驶状态时,判断驾驶时长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时长;
如果驾驶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则驾驶状态为轻度疲劳状态;
如果驾驶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则驾驶状态为非疲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姿势信息包括正常姿势、左偏或右偏姿势和低头姿势,所述面部信息至少包括睁眼状态、眯眼状态和闭眼状态,所述车辆行驶信息包括驾驶员预设时间范围内的压线次数和驾驶员骑线行驶时长;
所述根据所述姿势信息、所述面部信息和所述车辆行驶信息确定驾驶状态包括:
判断当前状态是否为非正常驾驶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88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