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86550.5 | 申请日: | 202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2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祥;胡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6 | 分类号: | G01N30/86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赵泽夏 |
地址: | 430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层合采井 单层 产量 计算方法 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合采井采出的合采油的总产量;并获取第一样品、第二样品及第三样品;分别对脱水后的第一样品、第二样品及第三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检测;制作标准指纹图版;确定第三气相色谱图上各个所述指纹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并投点到标准指纹图版上;确定来自第一层位及来自第二层位的原油产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指纹化合物的绝对浓度计算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贡献比例,避免了传统的选用相邻峰的峰面积比值作为指纹参数而导致的需要大量原油样品进行配比实验的弊端,从而降低了对原油样品量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优化生产,许多生产开发井是两个油层混合开采的,弄清楚每个单油层对两层合采井的产量贡献比例,并动态监测石油产量随开采时间的变化、监测油井生产动态、对油藏进行分层管理、识别是否有油井槽窜或边水突进等现象,对于油田制定调整开发方案、优化油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色谱指纹法可以确定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贡献率。其方法大多是选用相邻峰(指纹)的峰面积比值作为指纹参数,这样虽然可以消除进样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却需要大量的原油样品进行配比实验。然而国内大部分油田油井的含水率较高,并且为避免其它化学物质的影响,原油样品不宜进行化学脱水,因此获取大量原油样品有一定困难,限制了色谱指纹法在确定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对样品量要求较低、且能确定两层合采井单层原油产量、从而应用于油田生产动态监测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获取合采井采出的合采油的总产量,并获取第一样品、第二样品及第三样品,以对所述第一样品、所述第二样品及所述第三样品进行机械脱水,其中,所述合采油来源于第一层位和第二层位,所述第一样品采自所述第一层位,所述第二样品采自所述第二层位,所述第三样品采自所述合采油;
S200、分别对脱水后的所述第一样品、所述第二样品及所述第三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检测,以得到所述第一样品的第一气相色谱图、所述第二样品的第二气相色谱图及所述第三样品的第三气相色谱图;
S300、根据所述第一气相色谱图及所述第二气相色谱图,确定若干个指纹化合物,并以所述指纹化合物为标准制作标准指纹图版;
S400、确定所述第三气相色谱图上各个所述指纹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并投点到所述标准指纹图版上,以确定所述合采油中来自所述第一层位的原油及来自所述第二层位的原油的比例;
S500、根据所述合采油的总产量以及所述合采油中来自所述第一层位的原油及来自所述第二层位的原油的比例,确定来自所述第一层位及来自所述第二层位的原油产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时实现了本发明提供的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了本发明提供的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计算方法中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指纹化合物的绝对浓度计算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贡献比例,避免了传统的选用相邻峰的峰面积比值作为指纹参数而导致的需要大量原油样品进行配比实验的弊端,从而降低了对原油样品量的要求,能方便、快速地确定两层合采井单层产量贡献比例,可应用于产量监测、判断优势生产层位,以指导油田开发。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65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