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化学制备全表面发光的多孔硅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5944.0 | 申请日: | 2020-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80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汪舰;王童;胡保付;杜保立;刘丙国;徐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F3/12 | 分类号: | C25F3/12;C25F7/00;C30B33/1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000 河南省焦作***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化学 制备 表面 发光 多孔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制备全表面发光的多孔硅的方法,它包含以下步骤:1)将P型单晶硅片3置于铂片2和银片4之间,然后放入夹板5‑1和夹板5‑2之间,将铂丝8的一端置于铂片2和夹板5‑1之间,将铂丝9置于银片4和夹板5‑2之间,将螺栓6分别穿过夹板5‑1和夹板5‑2对应的圆孔11,再通过旋转螺母7将夹板5‑1和夹板5‑2固定,放入到容器1中;2)制备腐蚀液10;3)将步骤2)的腐蚀液10加入到步骤1)的容器1中;4)将步骤1)的铂丝8连接电源负极,铂丝9连接电源正极,通入电流;5)得到所有面均为多孔硅的样品,该方法解决了制备的多孔硅只占整个硅片表面一部分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硅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化学制备全表面发光的多孔硅的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多孔硅,就是一种纳米硅原子簇为骨架的多孔材料。195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Uhlir最先报道了用阳极腐蚀法可在单晶硅表面生成一层多孔硅,并对它的结构、材料成分和光电性质等进行了研究。1984年,Pickering等人观察到低温(4.2K)下多孔硅在可见光波段的荧光现象。1990年,Canham发现室温下多孔硅在近红外区和可见光区发射强烈的荧光,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非常大的兴趣,使多孔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多孔硅室温发光研究阶段。多孔硅的光致发光现象打破了单晶硅难以实现高效率发光的禁锢,预示着用单晶硅制备发光器件进而实现全硅光电子集成的美好前景。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对多孔硅的制备方法、表面形态、发光特性以及发光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1996年,Hirschman等制成了一个光电子集成发光阵列,这是多孔硅光电子集成的首例,是一个重大突破,这更使人们对多孔硅发光的应用前景感到乐观,也为光电子和微电子的全硅集成带来希望。
自从多孔硅报道以来,多孔硅发光不断有新的进展。目前,人们已经发展了很多制备多孔硅样品的方法,如电化学阳极腐蚀法、水热腐蚀法、火花腐蚀法和光辐射辅助化学腐蚀法等,其中电化学阳极腐蚀法是制备多孔硅最常用的方法。电化学阳极腐蚀法包括单槽和双槽两种方法。单槽法一般是将硅片的下表面与平板电极相连,上表面的一部分与腐蚀液相接触,通电腐蚀后,只有与腐蚀液相接触的这一部分形成多孔硅。双槽法虽然实现了双面与腐蚀液相接触,但由于固定硅片的需要,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硅的表面无法与腐蚀液相接触。这就造成制备的多孔硅只占整个硅片表面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或大部分的硅表面仍为普通硅片,这部分是无用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化学制备全表面发光的多孔硅的方法。解决了制备的多孔硅只占整个硅片表面一部分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化学制备全表面发光的多孔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铂片2、P型单晶硅片3、银片4各一片,将P型单晶硅片3置于铂片2和银片4之间,然后放入夹板5-1和夹板5-2之间,将铂丝8的一端置于铂片2和夹板5-1之间,将铂丝9置于银片4和夹板5-2之间,将螺栓6分别穿过夹板5-1和夹板5-2对应的圆孔11,再通过旋转螺母7将夹板5-1和夹板5-2固定,最后把装置放入到容器1中,使夹板5-1和夹板5-2竖直放置;
2)制备腐蚀液10,将无水乙醇和40%氢氟酸溶液按体积比为1:6~2:1进行混合,得到腐蚀液10;
3)将步骤2)的腐蚀液10加入到步骤1)的容器1中,腐蚀液10要淹没步骤1)中竖直放置的夹板5-1和夹板5-2;
4)将步骤1)的铂丝8连接电源负极,铂丝9连接电源正极,通入电流,使电流大小与硅片全部表面的面积比为2.5~150mA/cm2,通入电流的时间为10~80min;
5)将反应后的P型单晶硅片3取出并在室温下干燥,得到所有面均为多孔硅的样品,在紫外光照射下,整个样品表面发射可见光。
所述步骤1)的铂片2、P型单晶硅片3、银片4的面积比为6~8:3~5: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59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