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载橡胶、制备方法及履带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3412.3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2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朱鹏霄;李毅;陈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00 | 分类号: | C08L7/00;C08L9/06;C08K13/04;C08K3/22;C08K3/04;C08K7/26;C08K5/09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陈兴旺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载 橡胶 制备 方法 履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载橡胶、制备方法及履带:由重量份的生胶100份、硫化促进剂1‑2份、氧化镁2‑4份、纳米氧化锌1‑3份、硬脂酸0.5‑3份、防老剂3‑6份、炉法炭黑10‑40份、高分散白炭黑5‑15份、碳纳米管3‑10份、硅烷偶联剂1‑4份、防焦剂PVI 0.5‑1.5份、阻燃剂1‑2份、光稳定剂0.5‑2份组成;本发明提供了多种实施例,其硬度、抗拉强度均有所提升,扯断伸长率有所下降。本发明可通过不同的生胶组份以及添加纳米氧化锌、碳纳米管、炭黑、白炭黑、防老剂、防焦剂、阻燃剂、光稳定剂等来提高橡胶的承载能力;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生胶的组份、比例以及配合剂的比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本发明对不同组份的生胶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达到提高橡胶承载能力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履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载橡胶、制备方法及履带。
背景技术
橡胶履带是橡胶与骨架材料制成的履带,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园林机械等领域,橡胶履带行走系统具有噪声低、振动小、乘坐舒适等优点,特别适合高速转移多的场合,实现全路面通过性。目前橡胶履带主要应用在小吨位工程机械上,对承载24吨以上的橡胶履带,主要采用增大橡胶履带的宽度而实现,但这会造成整车宽度增加和行走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涉,减少了橡胶履带的应用。
目前,国内针对橡胶履带承载能力研究,主要通过增加橡胶履带宽度及添加补强剂来提高橡胶履带的承载能力,对于承载重量在24吨的机械设备,其橡胶履带宽度一般在900mm,这将造成整车宽度增加和行走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涉,而且其补强剂一般为炭黑,炭黑主要提高橡胶履带的耐磨性能,对橡胶履带承载能力的提高效果较小,且在使用中后期造成履带抗老化性能的降低,降低履带的承载能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重载橡胶、制备方法及履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履带承载能力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载橡胶,其特征在于:由重量份的生胶100份、硫化促进剂1-2份、氧化镁2-4份、纳米氧化锌1-3份、硬脂酸0.5-3份、防老剂3-6份、炉法炭黑10-40份、高分散白炭黑5-15份、碳纳米管3-10份、硅烷偶联剂1-4份、防焦剂PVI 0.5-1.5份、阻燃剂1-2份、光稳定剂0.5-2份组成;
所述生胶由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组成;所述硫化促进剂是充油硫磺、TMTD一种或两者混合;所述纳米氧化锌为直径50-200nm的氧化锌;所述防老剂是4020、4030中的一种或两者混合;所述炉法炭黑是直径10-50nm的N220、N330、N47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所述高分散白炭黑的直径为10-60nm;所述碳纳米管的管径是60-100nm、长度5-15nm;所述硅烷偶联剂是Si69、Si75一种或两种混合;所述阻燃剂是三氧化二锑、十溴二苯醚的一种;所述光稳定剂是聚合型受阻胺类光稳定剂PDS。
优选,前述的一种重载橡胶,所述生胶由80份天然橡胶和20份的丁苯橡胶组成,所述硫化促进剂是2份TMTD,所述氧化镁3份、纳米氧化锌2份、硬脂酸1份,所述防老剂是防老剂4020 4份,所述炉法炭黑是直径10-50nm的N220 30份,高分散白炭黑10份,碳纳米管5份,硅烷偶联剂Si69 2份,防焦剂PVI 1份,阻燃剂是三氧化二锑1份,所述光稳定剂是光稳定剂PDS 1份。
优选,前述的一种重载橡胶:所述生胶由70份天然橡胶和30份的丁苯橡胶组成,硫化促进剂是充油硫磺1.5份,氧化镁3份,纳米氧化锌3份,硬脂酸1.5份,防老剂是防老剂4030有3份,炉法炭黑是直径10-50nm的N330 30份,高分散白炭黑8份,碳纳米管6份,硅烷偶联剂Si75 3份,防焦剂PVI 0.5份,所述阻燃剂由十溴二苯醚1份,所述光稳定剂是聚合型受阻胺类光稳定剂PDS1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34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对医院放射科机器的辐射强度检测装置
- 下一篇:半导体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