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摄像机及其补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5408.4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14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季军;赖昌材;胡红旗;王铭学;宋艳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H04N5/232;H04N5/23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摄像机 及其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机及其补光方法,涉及图像处理领域。在摄像机拍摄时可实现大范围长距离的补光。摄像机的补光模块在第一覆盖范围内补光,且一个时刻的补光范围小于该第一覆盖范围;第一覆盖范围至少包括第一覆盖子范围和第二覆盖子范围,第一覆盖范围与主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对应,第一覆盖子范围与第一副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对应,第二覆盖子范围与第二副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对应;当补光模块在第一覆盖子范围内补光时,主摄模块进行拍摄获得第一图像,并传输给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对第一图像进行目标对象识别,在确定出第一覆盖子范围内存在目标对象时,向与第一覆盖子范围对应的第一副摄模块发送拍摄指令,以便其进行拍摄,实现细节抓拍。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机及其补光方法。
背景技术
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系统中应用最多的系统之一。其中,视频监控系统以其直观、准确、及时和信息丰富而具备较强的防范能力,近年来在许多场合得到了广泛应用。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机是其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图像采集。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视频监控系统中多采用多目摄像机进行图像采集,以实现大范围监控和目标对象的细节抓拍。其中,多目摄像机包括主摄模块,多个副摄模块及中央处理模块。在多目摄像机工作时,主摄模块可在其视场角范围内进行实时拍摄,以获得对应图像,并传输给中央处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对主摄模块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如果中央处理模块通过分析主摄模块采集到的图像,发现主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内有目标对象(如人,车等)出现,则可根据目标对象在主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内的位置,触发相应的副摄模块进行拍摄,以获得对应图像。其中,多目摄像机中主摄模块包含的镜头通常是广角镜头,监测范围较大。副摄模块包含的镜头通常是长焦镜头,监测细节清晰,视野内的目标清晰度可达到分辨级别。这样,多目摄像机通过主摄模块和副摄模块的配合,可实现大范围的监控和目标对象的细节抓拍。
但是,上述多目摄像机只能在白天或光线充足的场所正常使用。在阴天、夜间或光线不足的场所等低照度环境中,会由于光线不足导致无法采集到清晰的图像。这就需要为多目摄像机的拍摄实施补光。目前,可通过为多目摄像机搭配外置的补光灯来实现低照度环境下的补光。但现有的补光灯没有办法实现大范围长距离补光。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机及其补光方法,在摄像机拍摄时,可实现大范围长距离的补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机,该摄像机可以包括:处理模块,主摄模块,第一副摄模块,第二副摄模块及补光模块。其中,补光模块,用于在第一覆盖范围内进行补光,且在一个时刻的补光范围小于该第一覆盖范围;该第一覆盖范围包括第一覆盖子范围和第二覆盖子范围,该第一覆盖范围与主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对应,第一覆盖子范围与第一副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对应,第二覆盖子范围与第二副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对应;主摄模块,用于当补光模块在第一覆盖子范围内进行补光时,进行拍摄获得第一图像,并传输给处理模块;处理模块,用于对第一图像进行目标对象识别,在确定出第一覆盖子范围内存在目标对象时,向与第一覆盖子范围对应的第一副摄模块发送拍摄指令;第一副摄模块,用于在该拍摄指令的触发下进行拍摄。
采用该技术方案,摄像机所包含的补光模块,可依次在与不同副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对应的覆盖子范围内进行补光,以达到通过不间断扫描的方式在主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内为主摄模块或副摄模块的拍摄实施补光的目的,实现了大范围的补光。另外,由于补光模块在一个时刻的补光范围无需覆盖主摄模块的视场角范围,而补光范围由补光模块的灯杯决定,也就是说,无需选择灯杯的角度较大的补光模块,可以理解的灯杯的角度越小,补光距离越大,因此可同时实现长距离的补光。这样,即使在低照度环境下,也能较好的实现大范围的监控和目标对象的细节抓拍,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的优势,提高防范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54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