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可缩放四轮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6152.0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6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晔卓;卢莹香;姚燕安;张倩倩;李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21/14 | 分类号: | B62D21/14;B60R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杨帅峰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缩放 轮机 | ||
本发明属于地面移动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车身可缩放四轮机器人,包括:摄像机搭载机构(A)、车身变形机构(B)、第一车轮伸缩机构(C1)、第二车轮伸缩机构(C2)、第三车轮伸缩机构(C3)、第四车轮伸缩机构(C4);本发明提供的四轮机器人能够单自由度实现折展变形,车身机构变形有两个极限位置,且调整范围大,折叠时便于存储、运输,可用作携带式或抛掷式机器人使用,展开后,可通过车身机构变形,调整车宽、车长以及轮距,以满足不同移动需求,通过车身机构变形还可以使四轮机器人易于转弯且方向可控,灵活性、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地面移动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车身可缩放四轮机器人。
背景技术
轮式地面移动机器人因为其在运动时速度快、运行平稳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研究,现有四轮机器人车身不可变形,在狭窄路面行进或转弯会受到车身尺寸限制。如CN201711376220公开了一种轮式机器人,其通过电机带动转向连杆进而带动轮胎实现转向,且轮胎的旋转中心的连线的中心与底盘壳体的中心重合,以使得轮式机器人能够沿自身轴线进行旋转,但是由于其结构特点,车身不可变形,过大的车身尺寸会影响其在狭窄路面上行进。
如CN201710853492公开了一种四轮足机器人,包括一个平台和四个轮子,四个轮子分别安装在该平台左右两侧的前后位置,由于在四轮式机器人的每个轮子上均采用了两根可控的支腿结构,既可在平坦路面实现快速移动,又可在复杂路面实现越障,而且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但由于其平台尺寸不可调整,在转弯过程中占用空间较大,灵活性差,不易转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车身可缩放四轮机器人,其能够单自由度实现折展变形,车身机构变形有两个极限位置,且调整范围大,折叠时便于存储、运输,可用作携带式或抛掷式机器人使用,展开后,可通过车身机构变形,调整车宽、车长以及轮距,以满足不同移动需求,通过车身机构变形还可以使四轮机器人易于转弯且方向可控,灵活性、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车身可缩放四轮机器人,包括:摄像机搭载机构、车身变形机构、第一车轮伸缩机构、第二车轮伸缩机构、第三车轮伸缩机构、第四车轮伸缩机构;
所述摄像机搭载机构包括摄像机调整滑块、一级套筒、二级套筒、摄像机云台;二级套筒一端与摄像机云台固定连接,二级套筒另一端能够在一级套筒内直线滑动,摄像机调整滑块能够在一级套筒上直线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变形机构由第一车身变形短杆、第一车轮支撑杆、第二车轮支撑杆、第一车身变形长杆、第一摄像平台支撑杆、第二摄像平台支撑杆、第二车身变形长杆、第三车轮支撑杆、第四车轮支撑杆、第二车身变形短杆、第三车身变形短杆、第五车轮支撑杆、第六车轮支撑杆、第三摄像平台支撑杆、第四摄像平台支撑杆、车身变形驱动电机、第七车轮支撑杆、第八车轮支撑杆、第四车身变形短杆组成。
第一车身变形短杆、第二车身变形短杆两端和中上部分别开有一个安装孔;第一车轮支撑杆、第二车轮支撑杆、第一摄像平台支撑杆、第二摄像平台支撑杆、第三车轮支撑杆、第四车轮支撑杆、第五车轮支撑杆、第六车轮支撑杆、第三摄像平台支撑杆、第四摄像平台支撑杆、第七车轮支撑杆、第八车轮支撑杆两端分别开有一个安装孔;第一车身变形长杆和第二车身变形长杆两端、上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下部分别开有一个安装孔;第三车身变形短杆、第四车身变形短杆两端和中下部分别开有一个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61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