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岩层地区装配式深大圆形竖井结构及施工工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6563.1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19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周捷;邹光炯;彭辉;易谊;孙伟;梅乐胜;吴焕君;陈波;宋何阳;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08 | 分类号: | E21D1/08;E21D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棱镜智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2 | 代理人: | 李兴寰 |
地址: | 401122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层 地区 装配式 圆形 竖井 结构 施工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岩层地区装配式深大圆形竖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圆形竖井井口位置的锁口圈梁,所述锁口圈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形管片,所述第一节竖井下连接有多节第二节竖井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锁口圈梁内圈设置有接头部,所述第一环形管片通过第一上接口和接头部挂接在锁口圈梁上。将圆形竖井结构制作为由多块环形管片拼装的结构,使用锁口圈梁进行承重,并使用接头部、第一上接口、第一下接口、第二上接口和第一下接口进行连接,可以边开挖边拼装,有效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初期支护,节约了工期和工程投资,并避免了现浇混凝土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施工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层地区装配式深大圆形竖井结构及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岩层中传统圆形竖井结构通常采用现浇顺做法施工,竖井边开挖边施做初支,竖井开挖到底,初支施做完成后,再从下往上施做竖井二衬。对于深大竖井来说,传统的竖井施工工法工效低、风险大、初期支护强、投资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岩层地区装配式深大圆形竖井结构及施工工法,使用该结构及施工工法,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初期支护,节约了工期和工程投资,并避免现浇混凝土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及施工风险。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岩层地区装配式深大圆形竖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圆形竖井井口位置的锁口圈梁,所述锁口圈梁下端设置有第一环形管片,所述第一竖井管片包括多片,多片所述第一环形管片围绕成圆形的第一节竖井,所述第一环形管片在环向上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环形管片下端连接有第二环形管片,多片所述第二环形管片围绕成第二节竖井,所述第一节竖井下连接有多节第二节竖井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锁口圈梁内圈设置有接头部,所述第一环形管片上端设置有与接头部相匹配的第一上接口,所述第一环形管片通过第一上接口和接头部挂接在锁口圈梁上,所述第一环形管片下端设置有第一下接口,所述第二环形管片上端设置有与第一下接口相匹配的第一上接口,所述第二环形管片下端设置有与第二上接口相匹配的第二下接口。
进一步,所述接头部为设置在锁口圈梁内圈的“L”形凸起,所述第一上接口为与接头部相匹配的“L”形凹口,所述第一上接口设置在第一环形管上端端部的外壁上,由第一环形管的外壁向其内部凹陷,所述第一环形管片下端的第一下接口为“1”字形凹口,所述第一下接口设置在第一环形管片下端的端部,所述第一下接口设置在第一环形管片的内壁上,所述第一下接口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
进一步,所述第二上接口为与第一下接口相匹配的“1”字形凹口,所述第二上接口设置在第二环形管片的上端端部,所述第二上接口设置在第二环形管片的外壁上,所述第二下接口设置在第二环形管片的下端端部,所述第二下接口设置在第二环形管片的内壁上,所述第二下接口为与第一下接口形状相同,且与第二上接口相匹配,所述第二上接口和第二下接口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所述锚杆一端穿过相对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打入岩层,所述锚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母固定在环形管片上,且所述锚杆的长度不大于环形管片内壁半径。
进一步,所述接头部为设置在锁口圈梁内圈的“L”形凸起,所述第一上接口为与接头部相匹配的“L”形凹口,所述第一上接口设置在第一环形管上端的外壁上,由第一环形管的外壁向其内部凹陷,所述第一环形管下端的第一下接口为与第一上接口相匹配的倒置的“L”形凹口,所述第一下接口设置在第一环形管下端端部的内壁上,由第一环形管的内壁朝向外壁凹陷,所述第二环形管片与第一环形管片结构完全相同。
进一步,沿所述竖井结构轴线方向,每间隔10~15米设置一段锁口圈梁,每一段锁口圈梁下端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一节第一环形管片和多节环形管片组成第一节段,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多个第一节段组成深大圆形竖井结构。
进一步,相邻的第一环形管片和第二环形管片之间或相邻的第二环形管片之间的环向连接缝相互错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65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