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及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3296.4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0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慧;张慧敏;李含含;李佳蓬;廖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G01N33/68;A61K4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张文俊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脉粥样硬化 生物 标志 诊断 试剂盒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该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试剂盒,包括检测该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表达量的试剂,具体为RNA提取试剂、逆转录试剂和PCR扩增试剂,本发明试剂盒还提供了检测CX3CL1表达水平的试剂和检测Cx43表达情况的试剂,利用本发明试剂盒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操作方便易行,结果更全面可靠,重复性好,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及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试剂盒。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关注热点。其主要病因是由于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导致血管壁增厚,同时激活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壁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缝隙连接重构(gap junction remodeling)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之一,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则是组成缝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构成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主要结构基础。有研究发现,早期内皮细胞缝隙连接蛋白表达排列变化,介导血管细胞慢性炎症诱导趋化因子表达、白细胞向内皮细胞聚集及浸透入其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甚至心肌梗死。其中,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CX3CL1)已被证实参与了动脉粥硬化的炎症反应过程。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在植物、动物和部分病毒中发现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分子(含有大约20~25个核苷酸),它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3'-UTR)结合,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并在基因表达转录后起调节作用。近年来,miRN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miRNA在AS炎症反应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miRNA稳定存在于人的体液及血液系统中,具有可重复性,能够从外周血中稳定检测,可以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特异性表达的miRNA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识别诊断主要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如OCT、MRI、PET等,由于血管不断移动,成像质量不稳定,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早期诊断困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发病后极为凶险,预后不良。因此,现在亟待找寻一种具有特异性且准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临床诊断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以及包括该生物标志物检测试剂的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试剂盒,通过检测受试者血液中该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判断其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其结果准确可靠,更具有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为miRNA,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在制备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或检测产品中的应用。
本申请发明人在长期研究中发现,miR-15a-5p(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血液中的表达量(P值<0.05),能较好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状况,因此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分子生物标志物,并能应用于制备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或检测的相关产品,提供了新的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和检测手段。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试剂盒,包括检测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表达水平的试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3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