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底扇水道储层构型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8152.X | 申请日: | 202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0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佳佳;吴胜和;岳大力;李庆;文思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V1/38 | 分类号: | G01V1/38;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孙楠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水道 构型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底扇水道储层构型识别方法,属于石油勘探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井震层位精细标定识别构型单元特征;2)根据构型单元特征,确定各构型单元对应的三维构型分布模型;3)结合各构型单元对应的三维构型分布模型得到海底扇水道储层构型模型。该方法充分合理融入了海底扇水道储层的构型非均质模式,有利于认识储层内部连通性,为海底扇水道型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海底扇水道储层构型识别方法,属于石油勘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学者Allen和Miall提出储层构型(reservoirarchitecture)的概念以来,储层构型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及工业界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储层构型一般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几何形态、规模、方向及其空间叠置关系,它是对传统沉积微相概念的进一步细化,可帮助认识沉积体系内部多尺度的储层展布及形成演化过程。特别是对于地下油气藏的开发,储层构型研究对认识地下储层连通性、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利用大量的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及地下地质信息,对不同沉积体系(例如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的构型模式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储层构型级次、叠置关系、分布样式、定量规模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多开创性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与识别方法,为地下油气藏的高效开发及方案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深水海底扇水道储层是近20年来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大型的陆架边缘盆地中(如墨西哥湾盆地、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巴西坎波斯盆地及中国南海地区等)已陆续发现了诸多储量巨大的海底扇水道型油气藏,现已成为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受到复杂深水沉积过程的影响,海底扇水道储层表现出极强的非均质性,导致油藏开发过程中砂体不连通、油水运动不规律、注采不对应等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了油气藏的高效开发,而如何开展海底扇水道储层的构型精细表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技术。
尽管前人通过对高精度原型模型(如野外露头、现代海底水道、浅层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大量研究建立了海底扇水道体系半定量-定量的储层构型模式,但是对于地下海底扇水道型油气藏,目前仍然缺乏一套系统且行之有效的储层构型表征技术。已有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技术主要是基于地下密井网区资料开展的,其通过相对成熟的多井联合、模式拟合、多维互动、人机交互对储层构型进行表征与识别。然而,受开发成本的限制,深水海底扇水道储层一般采用稀井网方式开发(井距一般大于1000m,局部可达200~500m),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技术无法精确表征其储层构型的空间非均质特征。另一方面,相比于陆上及浅水沉积体系,海底扇水道体系的内部结构更为复杂,一般可由水道复合体组合、水道复合体、单一水道、水道层组-层等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构成,而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定量规模、空间分布样式、储层连通性及不确定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已有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技术无法根据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特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构型表征与识别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海底扇水道储层构型识别方法,该方法充分合理融入了海底扇水道储层的构型非均质模式,有利于认识储层内部连通性,为海底扇水道型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底扇水道储层构型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井震层位精细标定识别构型单元特征;2)根据构型单元特征,确定各构型单元对应的三维构型分布模型;3)结合各构型单元对应的三维构型分布模型得到海底扇水道储层构型模型。
进一步,构型单元包括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构型单元按照级次由高到低依次包括水道体系、水道复合体组合、水道复合体、单一水道和水道层组-层。
进一步,步骤1)中构型单元特征包括海底扇水道储层内部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岩性组合、测井曲线及地震反射响应特征。
进一步,步骤1)中还包括:通过地震正演模拟验证相应的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81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