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56574.1 | 申请日: | 201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4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大熊香苗;北野亮;藤井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10/613;B60K6/28;B60K6/40;B60K11/04;H01M10/625;H01M10/655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 ||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电动马达(11);发动机(12);蓄电池壳体(31、32),其收容对所述电动马达(11)进行驱动的蓄电池模块(37、45),且配置于地板(14)的下表面;排气通路构件(19),其从所述发动机(12)起朝后方延伸;以及前部座椅(15)及后部座椅(16),它们配置于所述地板(14)的上表面,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壳体(31、32)包括以各自对分别的蓄电池模块(37、45)进行收容的方式独立形成的第一蓄电池壳体(31)和第二蓄电池壳体(32),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比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小型且载置于该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前上部,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配置于所述后部座椅(16)的座椅座垫(16a)的前部下方,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壳体上壁(34a)与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壳体下壁(42a)之间形成有对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从该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外方进行冷却的冷却介质套(47),所述冷却介质套(47)被划分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及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外部,由此从所述冷却介质套(47)泄漏的冷却介质不会向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或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内部浸入,
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33a),所述凹部(33a)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供所述排气通路构件(19)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收容于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所述蓄电池模块(37)配置于所述凹部(33a)的左右两侧,收容于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所述蓄电池模块(45)以使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后部处的所述凹部(33a)的上方空间配置有蓄电池控制装置(40)及接线台(39)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后部处的所述蓄电池模块(37)的上方空间配置有电池单体电压传感器(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后部上表面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上表面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套(47)由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壳体上壁(34a)下表面和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壳体下壁(42a)上表面划分出。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壳体后壁(43c)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配线类(49)配置于被在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前部配置的所述蓄电池模块(45)的后表面与所述壳体后壁(43c)的前表面之间划分出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上部及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后部中的至少一方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部(34f、43d)。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具备对所述蓄电池模块(37、45)与所述电动车辆的电气设备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50、51),所述连接器(50、51)具备主体部(50a)和接口部(50b、51a),所述接口部(50b、51a)配置于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前壁(33h)或后壁,并且在沿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所述凹部(33a)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50a)在俯视下配置于所述凹部(33a)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部(50a、51)配置于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前壁(33h),所述主体部(50a)配置于在所述凹部(33a)的上方配置的接线台(39)的前方,所述接线台(39)与所述主体部(50a)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65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先进循环选择系统和用于支持有效回波比较方法
- 下一篇:分离出气体成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