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元件及液晶元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07456.1 | 申请日: | 2019-0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5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 发明(设计)人: | 冈田敬;村上嘉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JSR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C08F212/14;C08G73/10;C08L25/18;C08L79/08;C08L8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贝贝;臧建明 |
| 地址: | 日本东京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取向 元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基板的涂布性良好,即便在以低温进行膜形成的情况下膜硬度也高,且可获得液晶取向性及电压保持率优异的液晶元件的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元件及液晶元件的制造方法。使液晶取向剂中含有聚合体成分、以及在一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的式(1)或式(2)所表示的部分结构的α,β‑不饱和化合物。其中,式(1)及式(2)中,X1为羰基或磺酰基,L1为通过与所述聚合体成分所具有的基团的反应而脱离的脱离基,L2为氧原子或硫原子,R5为氢原子或碳数1以上的一价有机基。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2018年4月5号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编号2018-73137号,且将其记载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元件及液晶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元件具备具有使液晶分子在一定方向上取向的功能的液晶取向膜。通常,液晶取向膜是通过将使聚合体成分溶解于有机溶媒中而成的液晶取向剂涂布于基板表面,优选为进行加热而形成于基板上。另外,针对使用液晶取向剂形成于基板上的有机膜,视需要实施摩擦处理或光取向处理,由此赋予液晶取向能力。
近年来,大画面且高精细的液晶电视成为主体,另外智能手机或平板个人计算机(tablet personal computer,tablet PC)等小型的显示终端的普及进展,对液晶元件的高品质化的要求较现有而进一步提高。根据此种背景,为了改善液晶取向膜的性能,并使液晶元件的各种特性(例如液晶取向性或电压保持率、残像特性等)更优异,提出有各种液晶取向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含有聚酰亚胺以及具有氮原子的环氧化合物(例如,N,N,N',N'-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等)的液晶取向剂。根据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液晶取向剂,能够获得一种可抑制由摩擦损伤引起的显示不良且具有优异的液晶取向性的液晶取向膜。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出使液晶取向剂中含有聚酰胺酸或聚酰亚胺、以及含有酰亚胺键与2个以上的环氧基的化合物(例如,单烯丙基二缩水甘油基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基异氰脲酸等)。专利文献3中公开出使液晶取向剂中含有聚酰胺酸或聚酰亚胺、以及具有2个以上的3,4-环氧环己烷环的多官能环氧化合物。在使用含有交联剂的液晶取向剂形成液晶取向膜的情况下,通常通过膜形成时的加热(后烘烤)来进行交联,从而促进膜的硬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3331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1399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6-1704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通过交联剂的添加来使膜的硬化充分进行并提高膜硬度,理想的是在高温下(例如200℃以上)进行膜形成时的加热。但是,若在形成液晶取向膜时需要进行高温下的加热,则有时产生基板的材料受到制约等不良情况,且应用膜基材作为液晶元件的基板的情况受到限制。另外,在彩色液晶显示元件中,作为彩色滤光片用的着色剂而使用的染料比较不耐热,担心在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膜形成时的加热的情况下染料的使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若膜的硬化不充分,则膜硬度不充分,担心液晶取向性或电压保持率下降。
另外,在通过交联剂的添加而聚合体成分的溶解性下降、或交联剂在取向剂中析出的情况下,液晶取向剂对基板的涂布性变差。另外,担心所获得的液晶元件的液晶取向性或电压保持率下降、或制品良率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SR株式会社,未经JSR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74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