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外壳动力电池极柱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68336.2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8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明;徐秋鹏;胡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优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47;H01M10/653;H01M10/6553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马荣 |
地址: | 334100 江西省上***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外壳 动力电池 散热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形金属外壳动力电池极柱散热结构,动力电池设有金属外壳(1)和封盖(2),封盖(2)上设有正极柱(3)和负极柱(4),其中正极柱(3)与封盖(2)金属基板连接一体,负极柱(4)通过绝缘结构安装在封盖(2)金属基板上;散热结构在负极柱(4)周围的一面至四面设有灌封腔(6),灌封腔(6)采用绝缘导热灌封胶进行灌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导热绝缘灌封胶,形成方形金属外壳极柱散热结构,降低电池芯极柱的温升,拓宽电池芯的放电功率;降低电池芯间的温度差异,延长了电池寿命,提升电池组性能,降低电池系统的散热要求,有利于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领域,涉及动力电池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形金属外壳动力电池极柱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普遍采用高压直流电池系统进行供电,工作时,经常会进行大倍率的充电和放电。由于技术的限制,电池的内阻并不能做得太低,发热量非常大。尤其是电池极片和极耳或极柱的焊接处,以及极柱和汇流排焊接处,由于熔接面积有限,界面电阻的发热更严重。
现有技术中,软包电池的电源模块都是采用支架和铝片堆叠组装而成,两块电池芯之间夹有一块散热铝片,散热铝片跟液冷系统的液冷板接触传热;方形金属壳电池依靠金属外壳与液冷板接触散热。在电池芯极柱不接触冷却液的冷却设计中,电池芯极柱主要靠导电连接体散热。电池芯间温差最大的地方往往是在电池极柱的位置,电池芯温度最高的位置也往往是在极柱位置。
这样的电池芯设计和电池系统散热设计,容易对电池造成伤害,也不利于电池性能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整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金属外壳动力电池极柱散热结构,其目的是提高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动力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外壳动力电池极柱散热结构,所述的动力电池设有金属外壳和封盖,所述的封盖上设有正极柱和负极柱,其中正极柱与封盖金属基板连接一体,负极柱通过绝缘结构安装在封盖金属基板上;所述的散热结构在负极柱周围的一面至四面设有灌封腔,所述的灌封腔采用绝缘导热灌封胶进行灌封。
所述的动力电池采用方形金属外壳。
所述的绝缘导热灌封胶为高分子聚合物基体和导热填料。
所述的绝缘导热灌封胶为碳化硅、氮化硼的复合材料。
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以上所述的金属外壳动力电池极柱散热结构的成形方法,其技术方案是该方法的过程如下:
将电池芯直立,使用灌封工装,形成灌封腔,然后将调配好的灌封胶灌注到灌封腔内,待灌封胶固化后,撤下灌封工装,即形成动力电池极柱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导热绝缘灌封胶,形成方形金属外壳极柱散热结构,降低电池芯极柱的温升,拓宽电池芯的放电功率;降低电池芯间的温度差异,延长了电池寿命,提升电池组性能,降低电池系统的散热要求,有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所示内容及图中标记作简要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极柱散热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极柱散热结构结构(表达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金属外壳,2、封盖,3、正极柱,4、负极柱,5、电池芯,6、灌封腔,7、减压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优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西优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683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开机电极及生物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具有镀膜镜片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