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高效节能的船舶舱底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77539.0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1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白秀琴;李成恩;左后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张敏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高效 节能 船舶 污水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高效节能的船舶舱底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过滤器、澄清柜、污油柜、舱底水舱、舱底水泵、油水分离器、蒸发柜以及PID变频器;过滤器的进口与污水井相连,过滤器的出口与澄清柜的含油污水进口相连,澄清柜的污油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污油柜的第一污油进口相连;澄清柜的含油污水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舱底水舱的进口相连;舱底水舱的出口通过第三管路与舱底水泵的进口相连,舱底水泵的出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油水分离器的含油污水入口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高效节能的船舶舱底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减轻油水分离器的负荷,节约舱底水泵的能耗,同时能够按照排放要求排放含油污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舱底污水处理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高效节能的船舶舱底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航行时会产生含油污水,含油污水主要存在于机舱舱底水、油舱洗舱水中。据国际海事组织资料统计,每年排入海洋的油量约147万吨,其中约30万吨油量是由于船舶舱底水排放入海造成的。一般一艘船舶每年排放的舱底水量约为该船总吨位的10%,舱底水含油量可高达50g/L。MARPOL73/78公约规定:为防止船舶排放的舱底水对海洋环境造成油污染,150吨以上的油船和400吨以上的非油船需要配备油水分离器。在舱底水舱向油水分离器供入含油污水时,舱底水泵是恒量泵,不能根据油水分离器的分离能力供入含油污水,油水分离器运行时对含油污水有额定处理量(有乳化油)和最大处理量(无乳化油)。舱底水泵根据油水分离器的每小时最大处理量(无乳化油)的流量要求进行选取,这样通常会在油水分离器的入口处旁通一支路,多余含油污水流回到舱底水舱,这样的缺点不仅会使含油污水经过舱底水泵后更加乳化,加重油水分离器的负荷,而且舱底水泵对旁通的含油污水做了无用功,导致耗能。
目前,对于油水分离器处理后的污水要经过油份浓度检测仪检测,大于15ppm则流回舱底水舱或污水井,小于15ppm才能打开舷外阀排放含油污水,但是舷外阀门的打开需要充分考虑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委员会制定排放的要求:1、在航行时排放;2、船舶要达到距离海岸50海里以上才能排放,且不能在特殊区域(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红海、海湾、亚丁湾和南极区域)排放;3、瞬间油量排放率不得超过30L/n mile;4、排油总量不得达到上航次总装油量的1/30000。
申请号为201510696868.4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船舶机舱底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污水井、日用舱底水泵、舱底水澄清柜、舱底水存放舱;所述的舱底水澄清柜的高度高于舱底水存放舱,舱底水澄清柜中的污水经沉淀过滤后受重力作用下流至舱底水存放舱。然而,存在如下不足:经过澄清柜处理后的舱底水,其污水含油量大幅下降,无论澄清柜处理后的含油污水是否达到排放舷外要求,其都放泄至舱底水存放舱,再经过油水分离器处理。如果澄清柜处理后的含油污水达到排放舷外的要求,又经过油水分离器的处理则没有减轻油水分离器的工作负担,且耗能。
申请号为201820155882.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船用油水分离器及船用油水分离与焚烧联动系统,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包括控制器、启动开关、断路器、变频器、供水泵和油份浓度传感器,供水泵是变量泵,用变频器控制变量泵的转速来调节供入油水分离器的含油污水流量,变频器的设定信号为15ppm的油份浓度信号,测定信号为油份分离器分离后的含油污水的油份浓度信号。然而,存在如下不足:变频器的设定信号和测定信号为油份浓度信号,而油水分离器分离后的含油污水的油份浓度不能反映油水分离器运行时对含油污水的实际处理量,就无法调节供水泵供入到油水分离器的含油污水量与油水分离器的分离能力达到最佳。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自动高效节能的船舶舱底污水处理系统,以节约舱底水泵的能耗同时能够按照排放要求排放含油污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高效节能的船舶舱底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减轻油水分离器的负荷,节约舱底水泵的能耗,同时能够按照排放要求排放含油污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775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电波暗室的通风波导窗
- 下一篇:一种电池包冷却系统的测试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