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消音器尾管的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26590.1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00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邱文杰;莫传宽;谢评周;郑增雄;齐宏宇;黄小林;周雪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0 | 分类号: | F16J15/10;G0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王戈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音器 密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消音器尾管的密封装置,包括导柱、弹性密封胶体、限位筒和驱动件,对后消音器尾管进行密封时,先将该密封装置的限位筒定位于适当位置,使弹性密封胶体位于尾管的内部,然后控制驱动件驱动导柱朝限位筒动作,弹性密封胶体被挤压于限位筒和导柱的大径头部之间,进而弹性密封胶体被挤压变形以使弹性密封胶体截面变大,从而实现弹性密封胶体与尾管周向密封接触以实现密封,这样有效避免大大减少了盯腈胶的磨损,避免了当气缸的作用力与盯腈橡胶的反作用力出现平衡时,无法完全封堵密封的现象,杜绝了因封堵问题而误判产品的焊接质量引起的质量问题,避免了多次返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消声器的密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消音器尾管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后消总成在消音系统中发挥主要功能,主要对发动机排气噪声的中低频段的噪声进行消声,在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消声原件,连接在汽车消音总成的最末端。
后消总成包括排气管总成、前消音器总成和后消音器总成。各总成中各部件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组装,相邻总成焊接完成后通过焊接进行形成整体,然后进行密封性检测,该检测称为后消气密性检测。在后效气密性检测中需要产品必须百分之百气密性。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夹紧后消声器尾管端面实现封堵,具体为使用气缸带动橡胶将尾管端面压紧以实现密封。但是由于消尾管缺口形式不一,端面不平整,这就要求挤压橡胶的变形量非常大才能封堵密封。但当橡胶挤压到一定量时,而气缸的作用力与橡胶的反作用力出现平衡时,还未能有效封堵,在检测过程中就出现渗漏,就无法对检测产品进行有效判断是否合格。或者误认为是产品的焊接质量引起的泄漏而判断产品焊接质量不合格,造成多次返工。
因此,如何有效封堵后消音器尾管,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消音器尾管的密封装置,包括导柱、弹性密封胶体、限位筒和驱动件,所述导柱包括大径头部和小径杆部,所述小径杆部套装于所述限位筒内部,所述大径头部露置于所述限位筒之外,所述弹性密封胶体套于所述小径杆部外部,并且位于所述大径头部与所述限位筒相对端面之间,在所述驱动件的作用下,所述导柱可相对所述限位筒轴向运动,以使所述弹性密封胶体被挤压于所述大径头部和所述限位筒相对端面之间进而发生弹性变形。
本实用新型中的后消音器尾管的密封装置对后消音器尾管进行密封时,先将该密封装置的限位筒定位于适当位置,使弹性密封胶体位于尾管的内部,然后控制驱动件驱动导柱朝限位筒动作,弹性密封胶体被挤压于限位筒和导柱的大径头部之间,进而弹性密封胶体被挤压变形以使弹性密封胶体截面变大,从而实现弹性密封胶体与尾管周向密封接触以实现密封。
与现有技术橡胶与尾管端面接触密封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装置能够实现弹性密封胶体的压缩变形,以使弹性密封胶体截面增大,使弹性密封胶体的周向与尾管密封接触,有效避免大大减少了盯腈胶的磨损,避免了当气缸的作用力与盯腈橡胶的反作用力出现平衡时,无法完全封堵密封的现象,杜绝了因封堵问题而误判产品的焊接质量引起的质量问题,避免了多次返工,并且周向密封可靠性比较高。
可选的,所述限位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导柱与所述限位筒的封闭端的底壁之间压设有弹簧,所述限位筒的周壁设置有长条形通孔,所述长条形通孔沿轴向具有预定长度,所述密封装置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件,另一端穿过所述长条形通孔连接所述导柱。
可选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限位筒前端部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限位筒螺纹连接,所述弹性密封胶体位于所述调节螺母和所述大径头部之间。
可选的,沿轴向,所述调节螺母的内孔包括螺纹段和光孔段,所述螺纹段与所述限位筒螺纹配合,所述光孔段与所述导柱露置于所述限位筒外部轴段周向贴合。
可选的,还包括涨紧垫圈,所述涨紧垫圈套于所述导柱,并且位于所述调节螺母和所述弹性密封胶体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265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支撑模板结构
- 下一篇:一种门式墙板用运输承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