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副车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06548.1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26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黄新敏;王朕峰;戴英彪;袁德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09;B62D21/11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张宏杰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架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及汽车。该后副车架的左前束支架连接前横梁的左端下部以及左纵梁的前端下部;右前束支架连接前横梁的右端下部以及右纵梁的前端下部;左下摆臂支架连接后横梁的左端下部以及左纵梁的后端下部,右下摆臂支架连接后横梁的右端下部以及右纵梁的后端下部;左连接支架连接在左前束支架与左下摆臂支架之间;右连接支架连接在右前束支架与右下摆臂支架之间。本实用新型在满足汽车的整车耐久性、舒适性的同时,提高了后副车架的结构模态和性能,实现了轻量化目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副车架是汽车底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构件,后副车架连接车身和悬架等零部件,可减少路面的振动及噪声等激励向车身传递,同时后副车架还可以提高悬架的刚度,以使得整车具有较好的耐久和舒适性。
由于前束支架和下摆臂支架对整车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和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前束支架和下摆臂支架是汽车底盘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载荷传递结构,进而,在设计后副车架时,对于后副车架的结构模态,以及前束支架和下摆臂支架的动刚度与疲劳强度均有比较高的设计要求。现有的后副车架中,前束支架和下摆臂支架通常为悬臂结构,而悬臂结构的前束支架和下摆臂支架对后副车架的性能和轻量化要求无法得到很好兼顾。具体地,现有后副车架的模态、前束支架和下摆臂支架的安装点的动刚度和疲劳强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大后副车架前后横梁截面以及前束支架和下摆臂支架的板厚来实现,如此,会导致后副车架的重量增加和截面特征复杂,不利于满足轻量化要求,同时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升高和生产效率的降低,且该方案对后副车架的结构模态以及刚度、NVH等性能的提升亦并不理想(刚度提升50%左右,结构模态提升约30HZ)。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后副车架的性能和轻量化要求无法得到很好兼顾的问题,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左前束支架、右前束支架、左下摆臂支架、右下摆臂支架、左连接支架和右连接支架;所述后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纵梁的后端,所述后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纵梁的后端;所述左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横梁的左端,所述右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横梁的右端;
所述左前束支架连接所述前横梁的左端下部以及所述左纵梁的前端下部;所述右前束支架连接所述前横梁的右端下部以及所述右纵梁的前端下部;所述左下摆臂支架连接所述后横梁的左端下部以及所述左纵梁的后端下部,所述右下摆臂支架连接所述后横梁的右端下部以及所述右纵梁的后端下部;
所述左连接支架连接在所述左前束支架与所述左下摆臂支架之间;所述右连接支架连接在所述右前束支架与所述右下摆臂支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左前束支架包括左前束前板和连接所述左前束前板的左前束后板,所述左连接支架的前端和所述前横梁的左端均连接所述左前束前板,所述左连接支架的前端、所述前横梁的左端和所述左纵梁的前端均连接所述左前束后板;
所述右前束支架包括右前束前板和连接所述右前束前板的右前束后板,所述右连接支架的前端连接所述右前束前板和所述右前束后板,所述右连接支架的前端和所述前横梁的右端均连接所述右前束前板,所述右连接支架的前端、所述前横梁的右端和所述右纵梁的前端均连接所述右前束后板。
可选地,所述左下摆臂支架包括左下摆臂前板和连接所述左下摆臂前板的左下摆臂后板,所述左连接支架的后端和所述后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下摆臂前板,所述左纵梁连接所述左下摆臂后板;
所述右下摆臂支架包括右下摆臂前板和连接所述右下摆臂前板的右下摆臂后板,所述右连接支架的后端和所述后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下摆臂前板,所述右纵梁连接所述右下摆臂后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065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回收利用废液的离心成型机
- 下一篇:户外监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