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线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46675.9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713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贺凡波;陆钧;葛俊杰;马俊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8/14 | 分类号: | H01F38/14;H01F27/24;H01F27/22;H01F27/08;H01F27/00;B08B1/02;B60L53/12;B60L53/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磁单元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无线充电 发射端 电动汽车 清洁机构 散热系统 线圈结构 接收端 传动 紧贴 电动汽车底盘 电动汽车电池 传输距离 电磁耦合 工作区域 工作效率 火灾隐患 降温结构 使用寿命 物理原理 增高 充电 地表 金属 | ||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线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发射端导磁单元、接收端导磁单元、传动清洁机构以及散热系统;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地表上,所述接收线圈设置在电动汽车底盘下,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通过电磁耦合给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所述发射端导磁单元紧贴在所述发射线圈底部;所述接收端导磁单元紧贴在所述接收线圈的上部;所述传动清洁机构设置在所述发射线圈的两侧,所述散热系统与所述发射端导磁单元相连,该实用新型采用科学的结构设计,即增大了无线充电的工作效率,增高了电能的传输距离,又能很好的解决金属进入无线充电工作区域所引发的火灾隐患,同时利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设计的降温结构,较好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清洁能源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得到国家的扶持与重视,石油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对石油消耗终端不断增大(庞大的汽车数量)和不断减少的石油储量,电动汽车有全面替代传统汽车的趋势,推广电动汽车的障碍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难题;
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机充电方式有三种:有线充电结构、无线充电结构和更换电池方案;
有线充电技术成熟,成本低,但是面临着雨雪天气有触电的危险,而且频繁的插拔街头,以及有限充电对设备,充电距离的限制,都让如今日益紧张的停车关系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更换电池的方案看似完美,但是不同汽车产商之间的电池差异明显,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汽车电池的更换相对专业,普通人很难完成安全规定下的更换操作,而且不同车辆的电池结构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电池规格及规范,这也是换电池模式无法推广的原因之一;
无线充电是近年来兴起的耦合充电方式,虽然技术不够成熟,成本高,但是,它具有便捷、安全的优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尼古拉·特斯拉就梦想着实现隔空传能,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未能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经过一百多年缓慢发展,直到2007年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论文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带来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热潮。随之,各大企业也纷纷展开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开发;
但现有的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其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设计不能满足高质量的能量传输,造成了充电难、效率低、辐射大以及耦合差等不足;磁芯材料和线圈绕组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对无线充电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线圈间的耦合系数越大,传输电能的效率越高,而且,在高质量传递电能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能环保,能更好的降低发射线圈的做功发热,避免过热烧毁设备的散热系统,将会更有利于汽车无线充电的普及发展,同时应该保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没有金属碎片,避免充电时金属形成涡流,导致过热燃烧,引发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线圈结构,通过对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结构改进,使得无线充电作业区域内的电能传递效率大大提升,且保证了其间无金属残留的隐患,通过简单的散热结构设计,充分利用物理现象与结构结合,大大降低了发射线圈的过热现象,且安全环保,无需复杂的设计散热系统。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线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发射端导磁单元、接收端导磁单元、传动清洁机构以及散热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地表上,所述接收线圈设置在电动汽车底盘下,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通过电磁耦合给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所述发射端导磁单元紧贴在所述发射线圈底部;所述接收端导磁单元紧贴在所述接收线圈的上部;所述传动清洁机构设置在所述发射线圈的两侧,所述散热系统与所述发射端导磁单元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466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