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盾构近间距过先行隧道的洞内加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519021.2 | 申请日: | 2019-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99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 发明(设计)人: | 阳紫东;张桥;王智鑫;刘晓杰;龙华东;杨振;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18;E21D9/06 |
| 代理公司: | 42113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宣仙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先行隧道 注浆加固 环形支撑 支撑架 盾构 管片 本实用新型 加固结构 井字型 施工安全 隧道掘进 隧道中心 稳定控制 沉降 加固区 注浆孔 内壁 土体 支撑 注浆 覆盖 施工 成型 焊接 预留 保证 穿过 背后 | ||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盾构近间距过先行隧道的洞内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包括型钢支撑架和置于盾构施工范围内近间距先行隧道两侧的注浆加固区,所述型钢支撑架是由设置在近间距先行隧道置于盾构施工范围内的每环管片内壁的环形支撑和嵌设在每个环形支撑内的井字型支撑组成,且每个井字型支撑与对应的环形支撑接触的部位焊接;所述注浆加固区是通过先行隧道管片上的多个预留注浆孔向管片背后注浆形成的加固区,每侧注浆加固区的覆盖范围不小于隧道中心夹角120°的覆盖范围。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先行隧道两侧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并在洞内设置型钢支撑架,保证了先行隧道的成型质量,稳定控制了穿过区域内的沉降,保证了后行隧道掘进的施工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盾构近间距穿过先行隧道针对先行隧道洞内处理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跟随着基建的浪潮得以持续快速发展,但地下施工情况复杂,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面情况、管线情况等均是影响地铁隧道线路选择的因素,而国内施工技术在盾构近间距穿过先行隧道的洞内处理施工技术上处于探索阶段,此类工程存在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对盾构近间距穿越先行隧道的技术研究分析和经验交流,保证现有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地铁隧道施工中,一般采用不同步开挖的施工方法,先行隧道开挖与单洞隧道开挖基本一致,后开挖隧道施工时,围岩会再次发生应力分布,且分布规律与洞间距、洞距、两洞纵向间距(两洞掌子面的关系)关系较大。先开挖隧道的施工使围岩的原始应力发生改变,形成松动圈;后开挖隧道施工时,先开挖隧道的围岩和支护结构向临空面产生拉伸结构。当两洞间距较近时,这种程度影响更为突出。由于国内近间距隧道的出现和研究较晚,且近间距施工力学行为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所以目前针对近间距隧道的处理方式比较欠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盾构近间距穿过先行隧道的洞内加固结构,该加固结构能够解决近洞距、浅覆土工况下的盾构隧道掘进,保证在进行后行隧道施工时,不会影响近间距先行隧道的成型质量和地面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盾构近间距过先行隧道的洞内加固结构,包括设置近间距先行隧道洞内的型钢支撑架和置于盾构施工范围内近间距先行隧道两侧的注浆加固区,所述型钢支撑架是由设置在近间距先行隧道置于盾构施工范围内的每环管片内壁的环形支撑和嵌设在每个环形支撑内的井字型支撑组成,且每个井字型支撑与对应的环形支撑接触的部位焊接;所述注浆加固区是通过近间距先行隧道置于盾构施工范围内管片上的多个预留注浆孔向管片背后注浆形成的加固区,且每侧的注浆加固区的覆盖范围不小于隧道中心夹角120°的覆盖范围。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多个预留注浆孔分散设置在管片两侧120°夹角的区域内,且每个注浆加固区是采用袖阀管通过预留注浆孔注浆加固形成的。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环形支撑是由内、外层环形连续钢板和置于内、外层环形连续钢板之间的环形腹板组成的截面成工字型的型钢支撑,并在环形腹板的两侧焊接有多块肋板,每块肋板的两端分别与内、外层环形连续钢板焊接。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近间距先行隧道与后施工隧道之间的间距为小于1.5倍直径较大的施工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井字型支撑是采用I22~I26的型钢焊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注浆加固区的注浆点位分布在管片两侧的上1点、2点半、3点半、4点半、2点、8点、9点半、10点半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注浆用的袖阀管采用导管,且述袖阀管钻入隧道外部范围大于2m,其注浆压力为0.4~3.5MPa,浆液扩散半径为1.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19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盾构施工二次注浆平台
- 下一篇:行式二衬砼养护台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