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路板用送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89145.6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57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范增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纽爱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3/30 | 分类号: | H05K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8 | 代理人: | 刘洁瑜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路板 用送针 装置 | ||
一种电路板用送针装置,包括:与送针机连接的震动盘,第一过渡块,第二过渡块,第三过渡块,气缸,连接块组件,连接板,进针管,储针块;多个铜针从震动盘的流道出口流出后在激光检测装置的检测、吹气推动通过三个过渡块后进入送针管道进而进入进针管、储针块;结构简单且可随时监测流道中铜针流动情况,确保缺料、堵料的情况可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六个流道一起送料大大提高了送针效率,进而缩短了电路板插针的整个组装周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插针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路板用送针装置。
背景技术
电路板需要进行多步操作才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其中插针即为其中一部,铜质的针状结构插装在PCB板上的金属孔中,插装的铜针具有多重作用,例如检测信号电流、作为元器件发挥作用、连接电路等等。铜针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多个铜针端部连接的连针结构,另一种是单个存在的铜针结构。自动化、半自动化插针设备的发明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插针效率及产品合格率。作为插针工序的第一步——送针装置主要负责铜针的上料,现有技术中的送针装置通常采取单个上料机制导致上料效率低,其次现有设备无法及时察觉堵料或缺料的情况,影响整个送针工序及整个插针动作的有效进行。
发明内容
一种电路板用送针装置,包括:与送针机连接的震动盘1,第一过渡块2,第二过渡块3,第三过渡块4,气缸5,连接块组件6,连接板7,进针管8,储针块9;
震动盘1的直线出口段设有N个互不连通的流道(图中未画出),N个流道出口截止于直线出口段端面;第一过渡块2的宽度两边与第三过渡块4的宽度两边部位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块组件6包括第一连接块61、第二连接块62、第三连接块63,L形的第一连接块61的上端部与第三过渡块4的板面螺固连接,直角Z形的第二连接块62上端横向板与第一连接块61横向板螺固连接,第二连接块62下端横向板与气缸5螺固连接,第三连接块63紧贴连接板7的下端面且第三连接块63上端的横向板与连接板7的板面螺固连接,第三连接块63的竖向板与第一连接块61的竖向板螺固连接,第二过渡块3位于第一过渡块2、第三过渡块4之间围成的空隙中且与另外两个固定块无机械连接关系,气缸5的活塞轴与第二过渡块3的底端部固定并可推动第二过渡块3相对第一过渡块2、第三过渡块4升降运动;其中,第一过渡块2的板面加工有贯穿厚度方向的N个第一铜针过孔21,N个第一铜针过孔21之间的距离与N个流道出口相同且位于相同水平高度,N个第一铜针过孔21的上方加工有N个与之对应的第一通气孔22,第一通气孔22中安装有气嘴结构,第三过渡块4中加工有贯穿厚度板面的N个铜针沉头出孔41、第三过渡块4的上端面加工有N个分别与每个铜针沉头出孔41连通的第二激光检测孔42,铜针沉头出孔41与对应的第一通气孔22的圆心轴重合,第二过渡块3板面加工有列为一排的N个第二铜针过孔31、靠近第一过渡块2一侧的板面加工有厚度方向的N个横向第二通气盲孔32且每个第二通气盲孔32与相应的第二铜针过孔31连通,第二过渡块3的上端面加工有N个与第二铜针过孔31连通的第一激光检测孔33;第三过渡块4中铜针沉头出孔41的沉头端安装有气管接头(图中未画出),气管接头连接有输送铜针的气管(图中未画出)且该气管的另一端穿过连接板7中的气管过孔71与N个进针管8上端部连接,储针块9上加工有N个进针管插孔91,N个进针管8的下端部一一对应式插装在进针管插孔91中,从气管中流出的铜针依次进入进针管8、储针块9的储针空腔中;第一激光检测孔33、第二激光检测孔42中均安装有与PLC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激光检测装置(图中未画出),N为大于1的自然数,对于市场中常用的电路板,N可优选为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纽爱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纽爱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891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