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268873.9 | 申请日: | 2019-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56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 发明(设计)人: | 霍敬臣;苏秋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2/10 |
| 代理公司: | 11266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芦玲玲 |
| 地址: | 101399 北京市顺义区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压紧机构 夹紧机构 壳体 地板 本实用新型 穿设 后置 开口 长度可调节 安装装置 长度调节 顶部开口 汽车地板 可活动 侧壁 盒状 夹紧 容置 压紧 体内 稳固 汽车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该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壳体、夹紧机构和压紧机构;壳体呈盒状,壳体穿设于汽车地板的开口,壳体的顶部与地板相连接,壳体用于容置蓄电池;夹紧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的侧壁,夹紧机构与压紧机构相连接,夹紧机构用于调节压紧机构的位置以使压紧机构对蓄电池的顶部压紧,压紧机构长度可调节以使夹紧机构夹紧蓄电池。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壳体穿设于地板的开口且置于地板的下方,充分利用地板下部的空间,便于蓄电池后置安装于汽车,夹紧机构和压紧机构共同作用对蓄电池固定,保证蓄电池稳固地安装于壳体内,夹紧机构对压紧机构的调节和压紧机构自身的长度调节能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蓄电池,扩大了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对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纯电动汽车相对传统燃油汽车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其续航里程能力有限,因此,油电混合动力逐渐兴起,既能达到传统油车的续航里程,又能降低油耗及排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蓄电池是车辆上供应电能和储存电能的设备,为整车提供电能,以便于车辆用电器能够正常使用。一般而言,蓄电池布置在前舱。而对于混合动力车型,蓄电池需要后置于行李箱内,由于行李箱盖板高度限制了蓄电池的Z向上极限,所以采用蓄电池的传统布置方式根本无法安装于行李箱内。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蓄电池无法后置安装于行李箱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该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壳体、夹紧机构和压紧机构;其中,壳体呈盒状,壳体穿设于汽车地板的开口,壳体的顶部与地板相连接,壳体用于容置蓄电池;夹紧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的侧壁,夹紧机构与压紧机构相连接,夹紧机构用于调节压紧机构的位置以使压紧机构对蓄电池的顶部压紧,压紧机构长度可调节以使夹紧机构夹紧蓄电池。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夹紧机构包括:两个夹紧组件;其中,两个夹紧组件分别一一对应地且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夹紧蓄电池;压紧机构设置于两个夹紧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每个夹紧组件均包括:连接座和连接杆;其中,连接座设置于壳体的侧壁,连接杆的第一端与连接座活动连接,连接杆的第二端与压紧机构位置可调地相连接,以适应蓄电池的高度使得压紧机构压紧蓄电池的顶部。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连接座开设有腰型孔,腰型孔的竖向轴线与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平行,连接杆的第一端设置有钩设体,钩设体钩设于腰型孔。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钩设体与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压紧机构包括:调节机构和两个并列设置的压板;其中,两个压板的第一端与两个夹紧组件一一对应地连接,两个压板的第二端相对设置,两个压板均用于对蓄电池的顶部压紧;调节机构设置于两个压板的第二端之间,用于调节两个压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夹紧组件夹紧蓄电池。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调节机构包括:螺纹杆和两个螺纹管;其中,两个螺纹管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两个压板的第二端,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螺接于两个螺纹管。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每个压板的第一端与对应的连接杆的第二端位置可调地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每个夹紧组件均还包括:紧固件;其中,每个压板的第一端均开设有穿设孔,对应的连接杆的第二端可滑动地穿设于穿设孔,紧固件对连接杆进行紧固以使压板位于连接杆的任一位置。
进一步地,上述后置蓄电池安装装置中,紧固件为螺母,连接杆的第二端的外壁设置有螺纹,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设穿设孔且与螺母相螺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688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