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研磨机的自动送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58661.2 | 申请日: | 2019-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79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曾利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哲野超硬材料磨削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37/34 | 分类号: | B24B37/3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原创智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56 | 代理人: | 廖紫兰 |
地址: | 51149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研磨 上下料 载盘 转盘 砂轮盘 夹持组件 进出料 连接板 模组 自动送料装置 研磨机 本实用新型 操作效率 工件夹持 生产效率 手动放置 上夹 移动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研磨机的自动送料装置,包括夹持组件、上下料转盘、砂轮盘、连接板、研磨载盘和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夹持组件与上下料转盘相对应,砂轮盘位于上下料转盘的一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上下料转盘和砂轮盘相对应,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设于上下料转盘的一侧,并与上下料转盘、砂轮盘和连接板对应设置,研磨载盘为多个,分别位于上下料转盘和砂轮盘上。通过设有夹持组件,可以方便将工件夹持后放置在研磨载盘上,或者将加工后的工件从研磨载盘上夹出,无需手动放置工件,提高操作效率,大大减少了人工;同时,设有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方便物料的移动,操作方便,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双平面研磨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涉及一种研磨机的自动上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精度要求高的超硬材料工件的磨削加工,需要使用大直径为700mm~1200mm的双平面研磨机,而目前现有工艺均采用人工手动上下料操作、人员手动将工件放置在研磨载盘上进行磨削,再手动将磨削后工件下料,通过人工手动上下料降低了整个工艺制程的自动化程度,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且生效效率低下,5S管理困难等问题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的研磨机的自动送料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研磨机的自动送料装置,包括夹持组件、上下料转盘、砂轮盘、连接板、研磨载盘和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夹持组件与上下料转盘相对应,砂轮盘位于上下料转盘的一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上下料转盘和砂轮盘相对应,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设于上下料转盘的一侧,并与上下料转盘、砂轮盘和连接板对应设置,研磨载盘为多个,分别位于上下料转盘和砂轮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有夹持组件,可以方便将工件夹持后放置在研磨载盘上,或者将加工后的工件从研磨载盘上夹出,无需手动放置工件,提高了操作效率,大大减少了人工;同时,设有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可以将上下料转盘上的研磨载盘拨至砂轮盘,也可以将砂轮盘上的研磨载盘拨至上下料转盘,方便物料的移动,操作方便,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研磨载盘上均设有多个固定孔。由此,设有固定孔,可以方便工件放置固定在固定孔内,有效避免了工件在加工时移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研磨载盘的边缘设有多个卡齿,砂轮盘上设有第一卡柱圈,砂轮盘的外周设有第二卡柱圈,第一卡柱圈包括多个固定柱,第二卡柱圈包括多个活动柱,砂轮盘上的研磨载盘位于第一卡柱圈和第二卡柱圈之间,研磨载盘的卡齿与第一卡柱圈、第二卡柱圈相啮合。由此,研磨载盘通过卡齿与第一卡柱圈、第二卡柱圈相配合,防止了砂轮盘转动时研磨载盘随之转动,便于后续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准确将研磨载盘移出;第二卡柱圈包括多个活动柱,通过活动柱的上下移动,可以方便研磨载盘的移入和移出,操作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研磨载盘进出料模组包括固定架、移动块和插杆,研磨载盘上设有插孔,固定架位于上下料转盘一侧,移动块设于固定架上,能够在固定架上移动,插杆固定在移动块底端,插杆能够与插孔相配合。由此,通过插杆插入研磨载盘的插孔内,可以使得研磨载盘可以随着移动块的移动而移动,方便拨移动块与研磨载盘的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架上设有滑轨,移动块与滑轨相配合。由此,设有滑轨,可以方便移动块的移动,同时,可以提高移动块的移动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夹持组件为机械手,与研磨载盘上的固定孔相对应。由此,方便夹持组件准确将工件夹持放入到固定孔内,以及方便将固定孔内研磨后的工件取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研磨机的自动送料装置还包括升降气缸,升降气缸位于连接板的下方,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板连接。由此,设有升降气缸,可以方便控制连接板的升降,便于连接板连通上下料转盘和砂轮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研磨机的自动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哲野超硬材料磨削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哲野超硬材料磨削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586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研磨供砂器
- 下一篇:一种碳化硅晶片研磨工艺用的下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