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光学法测量的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52244.7 | 申请日: | 2019-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94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冯巍巍;蔡宗岐;林思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17 | 分类号: | G01N21/17;G01N21/01 |
代理公司: | 21234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晓光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器模块 节流阀 进样泵 水路 数据采集单元 本实用新型 光学法 进水口 流速计 排水口 水管路 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叶绿素 传感器测量单元 电气执行部件 溶解氧传感器 在线监测系统 水质多参数 技术手段 石油烃类 输出信号 数据上传 水体监测 系统整体 携带方便 在线监测 采集点 出口侧 体积小 重量轻 传感器 水中 水体 测量 采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光学法测量的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传感器测量单元安装于水路单元的各采集点,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控制与数据采集单元;控制与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出信号与水路单元的电气执行部件连接;水路单元包括进水口、进样泵、节流阀、流速计以及排水口,其中,进样泵设于进水口处,进样泵出口侧通过节流阀与水管路连接,水管路中由节流阀到排水口依次安装高能流速计、溶解氧传感器模块、COD/NO3‑N传感器模块、叶绿素传感器模块以及水中石油烃类传感器模块。本实用新型采用光学法水体监测传感器,可以实现水体的在线监测,为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另外系统整体结构采用型材结构,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光学法测量的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水体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通航增加以及石油泄漏等原因引起一系列水质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水体环境的治理是国家环境治理方面重要部分,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健康;在水产养殖、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需要实时掌握水体中的各项参数变化情况。目前对于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传统检测方法主要依靠化学方法,依赖于化学反应,多以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为主,需要对水样进行预处理,步骤繁琐,成本高,虽然此类方法检测精度高,但是无法实时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难以满足现代水质监测的要求;此类分析方法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易构成威胁,检测过程需要消耗试剂,产生的废液直接排放到环境当中,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光学法测量不需要任何化学试剂,对水体本身没有影响,而且现场直接测量,不需要对水样进行预处理,检测速度快,避免了繁琐的步骤。
目前光学法测量水体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所用仪器无法实时、快速、精确的进行在线监测,实验室分析测试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并且,水体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主要以柜式结构为主,结构庞大,搬运极不方便。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对水体环境的快速监测与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水质监测技术中存在实验室分析测试步骤繁琐、费时费力等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基于光学法测量的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光学法测量的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控制与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测量单元及水路单元,其中传感器测量单元安装于水路单元的各采集点,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控制与数据采集单元;控制与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出信号与水路单元的电气执行部件连接。
传感器测量单元包括溶解氧传感器模块、COD/NO3-N传感器模块、叶绿素传感器模块以及水中石油烃类传感器模块,均采用光学法测量传感器以20℃~85℃角度安装于水路单元的各采集点中。
溶解氧传感器模块、COD/NO3-N传感器模块、叶绿素传感器模块和水中石油烃类传感器模块分别包括传感器和流通池,
水路单元包括进水口、进样泵、节流阀、流速计以及排水口,其中,进样泵设于进水口处,进样泵出口侧通过节流阀与水管路连接,水管路中由节流阀到排水口依次安装高能流速计、溶解氧传感器模块、COD/NO3-N传感器模块、叶绿素传感器模块以及水中石油烃类传感器模块。
还具有三通,其两个进液口分别与水中石油烃类传感器模块9和节流阀出口侧连接,出液口与排水口连接。
控制与数据采集单元包括上位机和通讯模块,其中上位机的输出信号接至水路单元的进样泵的控制回路中;上位机的通讯管脚通过通讯模块与各种网络终端进行双向通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522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