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33815.2 | 申请日: | 2019-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166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华;白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五一六隔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51223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代述波 |
地址: | 61143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层 支座主体 上封板 下封板 高可靠性 隔震支座 上连接板 下连接板 阻尼棒 阻尼块 建筑物 减震 本实用新型 上下震动 左右晃动 强风 相邻层 包覆 穿设 抵接 叠合 多层 隔震 胶套 拼合 竖向 外壁 吸能 匹配 铺设 地震 受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可靠性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以及固定安装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叠层支座主体;所述叠层支座主体的外壁上包覆有胶套;所述叠层支座主体包括上封板、下封板和叠层主体,叠层主体位于上封板和下封板之间;所述叠层主体分为上叠层主体和下叠层主体,上下叠层主体之间铺设有多层拼合而成的阻尼块,相邻层阻尼块之间相互匹配叠合;所述叠层主体的中心竖向穿设固定有阻尼棒,阻尼棒的上下端抵接上封板、下封板。该高可靠性隔震支座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可在地震或者强风中,其减震吸能功能可以避免其上的建筑物出现较大的左右晃动或者上下震动,避免建筑物受损破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可靠性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地震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地震引起的建筑物、桥梁倒塌是对人们的最直接危害,同时会直接并持续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点在我国的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抗震技术是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是把建筑物盖得更结实,用更粗的钢筋、更多的混凝土浇注,但这样抗震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的主流抗震技术是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隔震层,起到抗震作用。其中,隔震支座是指结构为达到隔震要求而设置的支承装置。隔震支座根据材质一般可分为铅芯隔震橡胶支座和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建筑物安装橡胶隔震支座,起到与地面的软连接,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抵消掉。例如叠层橡胶支座(或称隔震橡胶支座、夹层橡胶垫等)。它是一种水平刚度较小而竖向刚度较大的结构构件,可承受大的水平变形,可作为承重体系的一部分。现有技术中,橡胶隔震支座存在抗拉能力差的特点,对于大高宽比隔震结构建筑物,由于橡胶隔震支座长期受压进入屈服状态,从而导致在遭遇强震时,隔震支座的抗震性能较差,隔震支座不足以抵消地震冲击,从而导致建筑物出现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可靠性隔震支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可靠性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以及固定安装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叠层支座主体;所述叠层支座主体的外壁上包覆有胶套;所述叠层支座主体包括上封板、下封板和叠层主体,叠层主体位于上封板和下封板之间;所述叠层主体分为上叠层主体和下叠层主体,上下叠层主体之间铺设有多层拼合而成的阻尼块,相邻层阻尼块之间相互匹配叠合;所述叠层主体的中心竖向穿设固定有阻尼棒,阻尼棒的上下端抵接上封板、下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所述叠层主体由钢板和橡胶板依次相间叠合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相邻层阻尼块之间为斜面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所述阻尼块为棱台体,相邻层棱台体的大小端左右交错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所述胶套外固定有多条倾斜设置的阻尼条,阻尼条环绕阻尼棒设置;所述阻尼条一端固定于胶套外壁,另一端固定于下连接板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所述阻尼条分为多层,沿阻尼棒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所述上连接板的上方设置有顶板,两者之间固定连接有均匀间隔排布的阻尼棒。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所述下连接板和顶板的四个角落固定连接有竖置的阻尼杆,阻尼杆穿过避让上连接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可靠性隔震支座,所述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之间铰接有多根阻尼板,阻尼板设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侧面;所述阻尼板倾斜设置,与阻尼条呈交叉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五一六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五一六隔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33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水上桥梁施工的双向分离式人行栈桥
- 下一篇:一种桥梁防落梁限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