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振器及其安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16593.3 | 申请日: | 201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81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锦庭;刘泰凯;冼鸿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孙威;潘中毅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振器 安装支架 装配位 本实用新型 安装装置 装配方向 动力总成 吸振效果 悬置支架 紧固 限位 整车 垂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吸振器的安装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用以将安装支架紧固在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上的第一装配位;用以连接吸振器本体,且能够调节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安装角度的第二装配位;以及用以对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的安装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三装配位,其中:第二装配位的装配方向与第三装配位的装配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吸振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吸振器及其安装装置,能够调整吸振器安装在整车中的角度,通过确定吸振器的最佳安装角度,充分利用吸振器的吸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振器及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开发中,为了衰减某一固定频率的动力总成振动传递至驾驶舱,往往在悬置支架上安装吸振器。由于测试条件限制,不能快速准确的测量动力总成振动的方向。当前解决办法为分别测量悬置支架在整车坐标系X、Y、Z方向的振动量,确认其中振动量最大的方向。然后布置吸振器,使得吸振器固有频率的方向与整车坐标系X、Y、Z方向中的振动量最大的方向一致。由于动力总成振动的方向往往不与整车坐标系的X、Y、Z方向重叠,而是形成一定夹角。因此该方式不能充分利用吸振器的吸振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吸振器及其安装装置,能够调整吸振器安装在整车中的角度,通过确定吸振器的最佳安装角度,充分利用吸振器的吸振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吸振器的安装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用以将安装支架紧固在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上的第一装配位;用以连接吸振器本体,且能够调节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安装角度的第二装配位;以及用以对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的安装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三装配位,其中:第二装配位的装配方向与第三装配位的装配方向垂直。
其中,安装支架包括装配板和自装配板一侧表面延伸而设的装配块,其中:第一装配位和第三装配位开设在装配板上,第二装配位开设在装配块上。
其中,第一装配位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通孔,第二装配位和第三装配位分别为螺纹孔。
其中,一安装件穿过吸振器本体和第二装配位的螺纹孔的旋转角度,调整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的角度。
其中,一限位件穿过第三装配位的螺纹孔,限位件与吸振器本体接触以对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的安装角度进行固定。
其中,吸振器包括:吸振器本体和粘结在吸振器本体上的限位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吸振器,包括: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紧固在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上的安装支架,吸振器本体以及粘结在吸振器本体上的限位管;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装配位、第二装配位以及第三装配位,第二装配位的装配方向与第三装配位的装配方向垂直,其中:一安装螺栓穿过吸振器本体、限位管及第二装配位,调整旋转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角度,一限位螺栓穿过第三装配位,限位螺栓与吸振器本体或限位管接触以对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的安装角度进行固定。
其中,安装支架包括装配板和自装配板一侧表面延伸而设的装配块,其中:第一装配位和第三装配位开设在装配板上,第二装配位开设在装配块上。
其中,第一装配位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通孔,第二装配位和第三装配位分别为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振器及其安装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吸振器及其安装装置,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装配位、第二装配位以及第三装配位,第二装配位的装配方向与第三装配位的装配方向垂直,其中:一安装件穿过吸振器本体、限位管及第三装配位,调整旋转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的角度,一限位件穿过第三装配位,限位螺栓与吸振器本体接触以对吸振器本体相对于安装支架的安装角度进行固定,可以无级调整吸振器安装在整车中的角度,通过测试不同吸振器安装角度下的整车NVH表现,可以确定吸振器的最佳安装角度,充分利用吸振器的吸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65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国六发动机前悬置
- 下一篇: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