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φ-OTDR的高铁轨道健康在线监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9410.0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7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苹;王苏;李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L23/04 | 分类号: | B61L23/04;G01N29/04;G01N29/46;G01N29/44;E01B35/00;E01B35/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otdr 铁轨 健康 在线 监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φ‑OTDR的高铁轨道健康在线监测方法,利用铁路沿线铺设的既有通信光纤进行传感,捕获铁路沿线在列车经过后的振动信息。将数据按时间轴组织为一灰度表示强度的瀑布图,进行小波分解滤波后,采用基于动态规划的边缘提取算法提取出列车行驶产生的轨迹,划分出轨迹前和轨迹后两个区域。分别对轨迹区域和轨迹前后区域进行时频分析,提取出轮轨振动特征频谱和钢轨谐振特征频谱,再经过特征频谱提取算法,得到轮轨振动特征频率和钢轨谐振特征频率。不断的重复此监测过程,得到钢轨振动特性随时间的变化,建立对应的数据库。新采集到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并更新数据库,实现对列车和钢轨的实时健康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φ-OTDR的高铁轨道健康在线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高铁运营安全性一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重大问题。为了保障高铁运输的安全与畅通,提高运营效率,对高铁轨道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十分必要。然而目前采用的电类传感元件防潮防湿能力和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差,在恶劣的监测条件下表现不稳定,当长时间用在复杂监测环境下时,容易发生零点漂移等故障,极大的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电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距离很短,很难组建成大规模的传感网络,难以实现长距离实时在线监测。
φ-OTDR作为一种新型的安防监测系统,不仅具有抗电磁干扰、抗腐蚀、灵敏度高等特点,而且具有隐蔽性好、报警定位精确、数据处理相对简单等优点,适合用于大范围、长距离实时监测。
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仪(Φ-OTDR),具有响应速度快和能够实现多点监测等明显的优点。相比于布里渊散射光和拉曼散射光测量振动,Φ-OTDR无需多次的累加平均,因而响应速度快;与偏振光时域反射计(POTDR)相比,采用Φ-OTDR在列车后方不会产生强噪声底,可以实现多点实时监测。
从2000年以来在全国铁路干线中,伴随着钢轨的铺设,沿线铺设了大量通信光纤,到今天已经基本形成依靠光纤为传输媒介的通信网络。利用高铁轨道沿线铺设的既有通信光纤,而不依托于专门铺设传感光纤,能够节约大量购置传感光纤的成本,便于施工,可以组建成大规模的传感网络。但信光纤往往防止在与钢轨有一定距离的线缆槽内,并不直接接触钢轨和路基,与钢轨保持一定距离,振动耦合到光纤上的效率较低,这导致对灵敏度的要求更加苛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φ-OTDR的高铁轨道健康在线监控方法,本发明使用φ-OTDR系统对铁路沿线铺设的通信光纤进行检测,得到大量的光纤振动曲线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把新测量的处理数据与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实现对铁路健康安全进行实时监测。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φ-OTDR的高铁轨道健康在线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高铁轨道沿线铺设的既有通信光纤进行传感,捕获铁高铁轨道沿线各处在列车经过后的振动信息沿时间和空间的二维分布情况;将所测量得到的光纤振动曲线数据按时间轴组织为一灰度表示强度的瀑布图,该瀑布图的横坐标为光纤长度信息、纵坐标为时间长度信息;
步骤二、对有列车驶过的时间段所对应的瀑布图进行滤波,采用基于动态规划的边缘提取算法提取列车驶过被测钢轨的轨迹图,轨迹图内包含轮轨振动关系数据;在轨迹图中划分出轨迹前后两个范围,这两个范围内包含钢轨振动数据;
步骤三、对轮轨振动关系数据和钢轨振动数据分别进行时频分析处理,提取出轮轨振动特征频谱和钢轨谐振特征频谱,将轮轨振动特征频谱和钢轨谐振特征频谱再分别经过特征频谱提取算法,得到轮轨振动特征频率和钢轨谐振特征频率;
步骤四、对无列车驶过的时间段所对应的瀑布图进行时域分析处理,提取背景噪声的特征频谱,将背景噪声的特征频谱再经过特征频谱提取算法,得到背景噪声的特征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94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