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洪隧洞与城市交通隧道结合布置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8969.1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3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明;陈益民;杨飞;倪绍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03F3/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洪 隧洞 城市交通 隧道 结合 布置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洪隧洞与城市交通隧道结合布置结构,分洪隧洞内分为多层,底层作为常备行洪通道,上层空间与城市机动车交通道路连接而兼做城市交通隧道,上层空间也作为大流量洪水来临时的行洪通道;分洪隧洞的至少部分施工支洞的位置与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的规划匹配并且被构筑为行车隧道,分洪隧洞的上层空间通过所述至少部分施工支洞与城市道路相接并组成路网,分洪隧洞作为城市交通隧道的上层的通风设施通过施工支洞形成与外界相通的通风路径。本发明能根据城市布局特点,将分洪隧洞与城市交通隧道结合布置,上部通行车辆,下部过水,超标洪水时隧洞分洪,不过车。洪水过后,机电设备经检修后,可继续投入使用,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城市交通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洪隧洞与城市交通隧道结合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依大江、大河而建的城市,格外重视城市防洪问题,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城市重要性的提高,防洪标准也不断提高,防洪难度加大。治理理念是上游水库除险加固,中部河道疏浚和退堤,下游河道拓浚等,
但受限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恶劣的水文气象、不理的边界条件、有限的河道规模等各方面因素,洪水仍是城市发展的心腹之患。
目前主流治洪措施为:上游打洞直接外排超标洪水,减轻下游压力,提高下游防洪标准。但排洪洞使用频率低,过大流量机会少,导致隧洞存在长期闲置状态,或无法达到设计工况情况下工作,存在浪费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洪隧洞与城市交通隧道结合布置结构,既可实现超标洪水时隧洞分洪,又可在正常工况下,实现隧道过车,打通城市各区块连接,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洪隧洞与城市交通隧道结合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分洪起点到终点设置分洪隧洞,分洪隧洞内置一层或两层钢筋混凝土横隔板,在分洪隧洞内形成多层空间,其底层作为常备行洪通道,用于高频率小流量洪水的行洪以及大流量洪水的行洪,底层之上的上层空间布置照明、通风设施并且与城市机动车交通道路连接而兼做城市交通隧道,上层空间也作为大流量洪水来临时的行洪通道;所述分洪隧洞的至少部分施工支洞的位置与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的规划匹配并且被构筑为行车隧道,分洪隧洞的上层空间通过所述至少部分施工支洞与城市道路相接并组成路网,分洪隧洞作为城市交通隧道的上层的通风设施通过施工支洞形成与外界相通的通风路径。
进一步地:底层之上的上层空间为一层或两层,每层的高度满足隧道机动车行车高度需求。
进一步地:底层之上的上层空间为两层时,每层均为单向机动车行车道并且两层行车方向相反,两层分别与相应方向的城市机动车交通道路连接。
进一步地:上层空间的宽度满足机动车行车宽度要求,洞身坡度可调节,并与所述至少部分施工支洞配合,与相应方向的城市机动车交通道路连接。
本发明能根据城市布局特点,将分洪隧洞与城市交通隧道结合布置,上部通行车辆,下部过水,超标洪水时隧洞分洪,不过车。洪水过后,机电设备经检修后,可继续投入使用,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分洪与交通结合隧道布置典型断面。
图2为本发明的隧洞有效过流面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隧道行车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分洪隧洞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89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