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起重机运行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8581.1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9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聂文杰;孙艳秀;张俊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重(天津)重型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9/08 | 分类号: | B66C9/08;B66C9/16;B66C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4 | 代理人: | 张文;苗丽娟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重机 运行 机构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起重机运行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平衡梁、顶升液压缸、运行车轮和水平轮;平衡梁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平衡梁间隔相对地布置在主臂架的两侧,且通过臂架销轴与主臂架连接;运行车轮通过顶升液压缸连接在平衡梁上,并可在顶升液压缸的驱动下上下移动至低于平衡梁的底面或者高于平衡梁的底面;水平轮连接在平衡梁的两端,且水平轮的竖直位置可调。本发明的起重机运行机构及其运行方法,通过设置可上下伸缩的运行车轮和水平轮,起吊载荷不会作用在运行车轮和水平轮上,既能提高起吊能力,又能避免运行车轮和水平轮长期承力而损坏或磨损,延长使用寿命。移车工况下,通过运行车轮和水平轮和轨道配合移动起重机,提高运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吊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重机运行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为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起吊任务及臂架放回到甲板的需求,海上臂架起重机需要沿甲板上的轨道运行,由于设备自重较大,起重量大,以及船舶上空间的限制,若采用常规的大车运行机构,会造成需要车轮数太多,同时也需要提高甲板支撑强度,经济性不好。此外频繁对车轮装置施加重载将加剧车轮磨损,较少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运行机构,以同时满足以上情况。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运行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运行机构,包括:平衡梁、顶升液压缸、运行车轮和水平轮;所述平衡梁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平衡梁间隔相对地布置在主臂架的两侧,且通过臂架销轴与主臂架连接;所述运行车轮通过所述顶升液压缸连接在所述平衡梁上,并可在所述顶升液压缸的驱动下上下移动至低于所述平衡梁的底面或者高于所述平衡梁的底面;所述水平轮连接在所述平衡梁的两端,且所述水平轮的竖直位置可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起重机运行机构配套设置有锚定支架,所述锚定支架上设置有锚定孔,所述平衡梁上设置有伸缩锚杆,所述平衡梁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伸缩锚杆伸出插入所述锚定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所述平衡梁之间设置有锚定液压缸,所述锚定液压缸与所述伸缩锚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伸缩锚杆伸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平衡梁的端部设置有水平轮支架和水平轮液压缸,所述水平轮限位于所述水平轮支架内并可在所述水平轮液压缸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运行车轮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运行车轮与一个所述顶升液压缸相对应,多个所述运行车轮独立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平衡梁的承力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非承力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平衡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滑道,所述第一导向滑道竖直设置,所述运行车轮部分限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滑道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平衡梁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滑道,所述第二导向滑道的轴向与轨道同向,所述运行车轮部分限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滑道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导向滑道和第二导向滑道的内壁设置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内填充有润滑油。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运行机构的使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起吊工况下,顶升液压缸收缩向上提升运行车轮,使运行车轮的位置高于平衡梁的底面,平衡梁的底部与工作台面接触;移车工况下,顶升液压缸伸长向下推动运行车轮,使运行车轮的位置低于平衡梁的底面,运行车轮与轨道接触并在轨道上运行,水平轮的位置被调整为与轨道接触。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重(天津)重型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太重(天津)重型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85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湿速干面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营养发酵棕榈粕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