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07861.0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2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胡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F01M11/00;F01M1/20;F01M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李萌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程式 管理 系统 方法 车辆 | ||
一种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车辆,该增程式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润滑循环、发动机冷却循环及控制器,发动机润滑循环及发动机冷却循环共用油底壳及第一泵体,在发动机冷却循环内还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及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控制阀及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相连,控制器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内油液的温度,并根据该温度进行判断,当发动机冷却循环内油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使油液进入发动机冷却循环内。该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加速暖机过程,降低油耗、且能够通过集成降低零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动力系统领域,尤其是一种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油耗、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25年百公里油耗要做到4L,年百公里油耗目标3.2L,因此汽车发展趋势必然是电动化、智能化。而纯电动汽车面临电池包成本导致车价昂贵、基础充电设施匮乏引起的充电焦虑及用户里程焦虑问题。国际主要OEM主机厂一致认为,很长一段时间汽车行业以混动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市场上增程式电动车多采用原四冲程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发动机,现有的增程器总成具有发动机油耗排放较差、水冷发动机缸壁温度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热效率提升;增程式车辆起停较为频繁,不利于发动机保温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车辆,该增程式热管理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加速暖机过程,降低油耗、且能够通过集成降低零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程式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润滑循环、发动机冷却循环及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润滑循环及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共用油底壳及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泵体将所述油底壳内的油液抽出后,为所述发动机润滑循环及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提供油液,在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内还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及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控制阀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相连,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内油液的温度,并根据该温度进行判断,当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内油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使所述油液进入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内及所述发动机润滑循环内,所述增程式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机冷却循环,所述电机冷却循环与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及发动机润滑循环共用所述机油冷却器,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及所述发动机润滑循环内的油液经过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热侧,所述电机冷却循环内的冷却液经过所述机油冷却器内的冷侧,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及所述发动机润滑循环通过所述机油冷却器将油液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电机冷却循环内并进行散热,所述电机冷却循环包括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对所述电机冷却循环内的冷却液是否进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冷侧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润滑循环还包括检测发动机润滑循环内机油压力的机油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泵体及所述机油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当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内油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及所述第一泵体的功率,以使所述油液进入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内,同时保持所述发动机润滑循环所需的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冷却循环还包括散热器、第二泵体、电机控制器、热交换器、油冷电机模组及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泵体相连,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冷侧并联后与所述第二泵体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侧与所述油冷电机模组相连,参与所述油冷电机模组内的热交换,所述第二控制阀为三通阀,包括一个进液口及两个出液口,所述热交换器及所述电机控制器远离所述第二泵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的进液口相连,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其中一个出液口与散热器相连,另一个出液口经过所述机油冷却器后再与所述散热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7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