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剂作用下的3,4二氯硝基苯全连续流合成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391973.1 | 申请日: | 2019-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6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舒鑫琳;李建敏;吴政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本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201/08 | 分类号: | C07C201/08;C07C205/12;B01J31/02;B01D17/02;B01J8/08;B01J8/1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梁群兰 |
| 地址: | 31706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作用 硝基苯 连续流 合成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剂作用下3,4‑二氯硝基苯的全连续流合成工艺,所述全连续流合成工艺在一体化全连续流反应系统中进行,在进料口不间断加入反应底物等原料,在出料口不间断得到产物3,4‑二氯硝基苯,所述的合成工艺安全高效且无放大效应。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生产时间缩短为120秒内,且无放大效应,产品指标稳定、重现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4-二氯硝基苯的连续流硝化反应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3,4-二氯硝基苯是多种染料、颜料、医药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体,是合成3-氯-4-氟苯胺、2,4-二氯氟苯及3,4-二氯苯胺等的中间体。其中3-氯-4-氟苯胺和2,4-二氯氟苯是制备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原料,这类药已广泛用于我国医药领域。喹诺酮类抗菌素杀菌谱广,毒副作用小,且价格适中,为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类抗菌素。我国已开发并投入量产的喹诺酮类抗菌素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约占国内喹诺酮类抗菌素的总产量的98%。
喹诺酮类一般由含氟苯环合成含氟喹啉类化合物后与哌嗪(或甲基哌嗪)缩合而得。我国是世界含氟药物和中间体产能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80%以上含氟中间体供应出口。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迅速,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将成为今后几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的工艺合成3,4-二氯硝基苯路线主要有两条。
第1条是对氯硝基苯氯化。以无水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向105℃熔融状态的对氯硝基苯中通氯气,得到3,4-二氯硝基苯。该方法对工艺及设备要求高,产品外观及内在质量均难以控制,且反应中产生大量废液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氯气是此类反应常用的氯化剂,但是由于苯环上吸电子基NO2的存在,对于反应条件要求较为苛刻,使副反应增多,操作也比较烦琐,反应收率低。此外,还有文献报道亚氯酸也可以作为此类芳香族化合物的氯化剂。
第2条是邻二氯苯硝化得到3,4-二氯硝基苯。芳烃的硝化反应存在三种异构体,随着芳环上的取代基不同和工艺条件的变化,三种异构体的组成比例也不同。对于邻二氯苯为原料的硝化反应,由于取代基位置特殊,产物只存在2,3-二氯硝基苯和3,4-二氯硝基苯,该工艺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硝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异构体2,3-二氯硝基苯,后续需要纯化分离。
但无论采用哪条工艺路线合成,现有技术生产3,4-二氯硝基苯基本均采用间歇釜式反应,间歇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装料和卸料等辅助操作,劳动强度大,易造成物料和能量的损失,生产成本高,延长生产周期,并且产品存在批次差异、质量不稳定,由于是硝化反应,釜式工艺安全性难以保证。
间歇工艺最重要的特征有两点,一是过程中存在“停留”或“中断”,二是产品生产是间隔开的,即产品存在批次并且一个批次生产只能得到固定数量的产品。也就是,对于每一批次的生产,固定数量的原料按照反应步骤的顺序进行反应,最终得到有限的固定数量的产品(产物);然后再投入固定数量的原料,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下一批次的反应,制得有限的固定品。
间歇工艺实现的方式有两种:1)分别用多个反应器(例如,烧瓶、反应釜等)实现,每一步反应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2)用一个反应器(例如,烧瓶、反应釜等)实现,在该反应器中依次完成每步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根据反应进程依次添加多个原料,也就是每一步反应后,就会有“停留”,等待进一步添加后续反应的原料。有的文献也把方式2)称作连续(continuous),其实质也是间歇的,因为过程中存在“停留”,需等待加料,或者需要为下一步反应调节到合适的温度(例如,升温、降温或保温)。
间歇工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批次操作效率不高,反应时间很长,生产周期非常长,产品质量不一。
2.由于是硝化反应,大量使用浓硫酸、浓硝酸,同时有一定量的爆炸性多硝产物生成,因此间歇工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本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本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19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