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炉窑烟气余热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0881.1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1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姚远;魏小林;李博;李腾;何浚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席卷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烟气 余热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玻璃炉窑烟气余热利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一级处理模块利用所述玻璃炉窑排出的烟气进行预热处理,得到小于900℃的烟气;通过所述二级处理模块利用所述小于900℃的烟气进行第一换热处理,得到小于300℃的烟气;通过所述三级处理模块利用所述小于300℃的烟气进行第二换热处理,得到150‑200℃的烟气;通过四级处理模块对所述150‑200℃的烟气进行第三换热处理,得到100‑150℃的烟气;通过五级处理模块对所述100‑150℃的烟气进行第四换热处理,得到小于70℃的烟气。由此采用梯级利用的形式,能量利用率高,余热回收方法系统,烟气温降区间大,排烟温度低,可大大降低环境热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烟气余热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炉窑烟气余热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玻璃工业产能已经高居世界首位。以平板玻璃为例,目前我国已拥有浮法玻璃生产线200余条,占世界总产量的50%上,其中约130条采用重油、天然气等高热值燃料,随着能源的短缺和价格的持续走高,燃料在玻璃制造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节约燃料,降低玻璃生产能耗,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能源短缺意义重大,任务非常迫切。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玻璃熔窑的热效率一般在30%~40%,我国玻璃熔窑的热效率平均只有25%~35%。若要求我们提供的玻璃液熔制质量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估计我国玻璃熔窑的燃料消耗量还要增大一些。同时,国内企业一般水平和先进水平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其能耗差别亦在20%~50%之间。
从技术层面来看,降低玻璃熔窑的燃料消耗量,涉及玻璃原料特别是配合料制备的质量,玻璃熔窑控制,燃烧组织,窑体各部位保温,烟气余热回收,熔窑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维护保养等。
近年来,随着空气助燃玻璃熔窑节能降耗技术研究的深人,要实现熔窑进一步的节能降耗,氧气助燃技术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几年来,全氧燃烧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当今玻璃行业中最活跃的研究课题,被称为玻璃熔化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富(纯)氧燃烧技术是以氧含量高于21%的富氧空气或纯氧代替空气作为助燃气体的一种高效强化燃烧技术。其特点在于不论是助燃空气还是燃烧废气体积都有所减少。燃烧反应速度加快,火焰温度提高,能有效提高熔窑的热效率,增大熔化率,降低玻璃液单位热耗。烟气产生量及NOx生成量降低,进而使烟气净化系统运转更加可靠,粉尘污染大大降低。研究表明:富氧燃烧技术不仅能够节约大量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提高玻璃的产量、质量,延长炉窑寿命,为玻璃生产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适用于氧气助燃玻璃熔窑的节能玻璃配方、玻璃熔窑结构、玻璃熔窑控制技术、玻璃熔窑保温和余热利用等的节能手段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特别是余热利用,可以直接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空气助燃玻璃熔窑的余热回收系统常采用蓄热室、换热器和余热锅炉等方式。传统的燃料燃烧反应所需要的氧气是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在空气成分中仅占21%左右,而在空气成分中占78%的氮气并不参加燃烧反应,这样大量的氮气被无谓地加热,并在高温下排入大气,造成大量的热量损失,采用余热回收预热空气和燃料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全氧燃烧时,烟气的体积仅为空气燃烧时的约30%,而燃料消耗仅约为空气燃烧时的60%,大幅度减少了氮气及其他不参加燃烧反应的气体比例,将废气带走的热量减到最小,因此全氧燃烧玻璃炉窑的余热回收被忽视。
专利申请号201910077973.8,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全氧燃烧玻璃熔窑的配合料预热装置,包括烟气通道和料仓,料仓通过管道与第三输送带相通,且底部设有搅拌器,烟气通道与高温预热装置相连,高温预热装置包括两组并联的高温换热组,每组高温换热器组的高温换热器串联;最上方的高温换热器的进料口通过管道与输送带相通、出气口与低温预热装置相连;最下方的高温换热器的出料口与料仓相连、进气口与烟气通道相连;低温预热装置的设置与高温预热装置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08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立式自动打包机
- 下一篇:开门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箱体结构和清洁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