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异构铜导线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88085.4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8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许梦凝;高波;陈雪飞;戴文宇;曹阳;李玉胜;聂金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02;B21C37/04;C21D9/52;C22F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张玲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异构铜 导线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异构铜导线的装置及方法。包括编扭单元:包括两个夹持旋转轴,用于将多个平行设置的铜/铜合金棒材编扭铰结,实现材料初步的机械结合;旋锻单元:设置在编扭单元两个夹持旋转轴之间,用于对编扭之后的棒材进行旋锻;拉丝单元:设置在编扭、旋锻单元后侧,用于对旋锻之后的棒材进行拉丝;热处理单元:位于拉丝单元后端,用于对拉丝之后的棒材进行热处理,从而获得异构铜合金导线。本申请通过连续编扭热旋锻拉丝变形结合后续热处理的方法,制得了具备不同晶粒尺度的高强高韧异构铜合金导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异构铜导线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科技对电线电缆等用于传输电能、传递信息和实现电磁能量转换的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金属导线是最常规的电线电缆产品用材,常规的纯铜、纯铝作为导线用材能够满足导电性要求。但是,为实现远程高效且稳定的电力输送,对于导体的力学性能也有了新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强度与电导率难以同时兼顾。金属材料强度提高后缺陷密度提高,阻碍电子在材料中的迁移。并且,高密度的缺陷还会导致材料的延展性下降,对电力传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戴雅康等人在《Electric WireCable》电线电缆期刊,2013,6(6):1-6.上发表的“包覆焊接-拉拔法铜包铝线冶金结合机理的探讨”一文中,介绍了一种制备铜-铝复合导线的方法,对包覆焊接后拉拔成形的铜-铝复合材料进行热处理,调控材料的微观组织,改善力学性能,获得所需力学性能的软态铜包铝线,该技术方法的特点如下:(1)铝的质量较轻,使得铜-铝复合线材更轻质,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2)铜-铝复合线材充分发挥了铝的低密度性能和铜的优良导电性能。但是,该技术也存在以下问题:(1)铜和铝的弹性模量差异较大,两种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差,使得导线的导电性能有所下降;(2)铝的化学性质较活泼,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氧化,产生的氧化层影响两种基体界面的结合效果。
进一步检索发现,贺飞等人在《Surface Technology》表面技术期刊,2007,36(5):78-81上发表的“铜包钢线材及其生产工艺”一文中,介绍了一种采用电镀法生产铜包钢线材的工艺方法,利用电沉积原理,在铜盐溶液中将钢丝表面镀上铜层,以制得铜-钢复合线材,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铜包钢线的钢芯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而铜层的导电性能较好;(2)铜层与钢芯间的界面结合好,线材性能优异。但是,该技术也存在以下问题:(1)电镀法生产铜包钢线的铜镀层较薄,性能较脆,铜层中易混有杂质而影响导电性;(2)在传统的预镀铜液中含有剧毒的氰化物,存在较大的生产危险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异构铜导线的装置及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制备异构铜导线的装置,包括
编扭单元:包括两个夹持旋转轴,用于将多个平行设置的铜/铜合金棒材编扭铰结,实现材料初步的机械结合;
旋锻单元:设置在编扭单元两个夹持旋转轴之间,用于对编扭之后的棒材进行旋锻;
拉丝单元:设置在编扭、旋锻单元后侧,用于对旋锻之后的棒材进行拉丝;
热处理单元:位于拉丝单元后端,用于对拉丝之后的棒材进行热处理,从而获得异构铜合金导线。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柜与编扭单元、旋锻单元和拉丝单元连接,用于控制编扭、旋锻和拉丝过程;所述编扭单元和旋锻单元放置于控制柜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旋转轴内部设有紧固胶圈,夹持旋转轴通过紧固胶圈夹持多个平行设置的铜/铜合金棒材的两端,并旋转一端的夹持旋转轴,实现多个平行设置的铜/铜合金棒材编扭铰结。
进一步的,所述旋锻单元包括锻压模具和旋转机构,所述锻压模具装配于相应的旋转机构上,逐级布置不同直径的锻压模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80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LC谐振变换器的频率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图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