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双晶层的制备方法和一种纳米双晶层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7579.2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6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玮婷;冯宪平;黄榆婷;程圣杰;钟志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铂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3/38 | 分类号: | C25D3/38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曾海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大***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双晶 制备 方法 | ||
揭露一种纳米双晶层及其制备方法。纳米双晶层的制备方法包含:利用包含铜的盐化物、酸以及水溶性或醇溶性有机添加剂的电解液,在电流密度为20~100mA/cm2,槽电压为0.2~1.0V,且阴极与阳极距离为10~300mm的条件下,以电解沉积技术在阴极的表面上沉积纳米双晶层。该制备方法得到的纳米双晶层包含复数纳米双晶铜晶粒,复数纳米双晶铜晶粒中至少部分具有上宽下窄的支柱帽形状,且部分相邻的复数纳米双晶铜晶粒之间具有不规则晶相区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是关于一种纳米双晶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关于一种利用水/醇溶性有机添加剂制备的纳米双晶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铜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耐腐蚀性和塑性,因此被应用于电力、化工、航太等领域,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粗晶体纯铜由于形变能力强,因而强度较低。传统技术可经由添加微量元素制成合金以提升其硬度和强度,但会导致铜的导电性大幅度下降,降低铜在电力方面的应用。同时,少量铁、镍元素的掺杂会令铜的磁性改变,而不利于应用到制造对磁性敏感的装置,如罗盘等。另外,铜因其很强的塑性,常用于元件的电性焊接,但加工过程中需要高温回焊处理,因此在介面容易形成介金属化合物,并伴随着产生对元件功能不利的空孔,降低抗电迁移率。
为解决上述铜及其合金的缺点,已开发出经由改变铜的晶体形态从而改善上述缺点的方法,其中经由电镀法形成纳米双晶铜膜为备受关注的解决方案。例如,CN1498987A专利是利用电解沉积技术制备出晶粒尺寸为30纳米的块体纳米双晶铜材料,其室温屈服强度为119MPa,且导电率可保持粗晶体纯铜的90%以上。进一步,若将该纳米晶体铜样品在室温下进行轧制,其拉伸的屈服强度可进一步提升至535MPa,比粗晶体纯铜的0.035GPa大幅提升。另一方面,TW201415563A专利是利用纳米双晶铜降低空孔的产生,以提升抗电迁移率。然而,如前述相关专利所述,制备纳米双晶铜膜需于电镀法中添加明胶作为唯一添加剂,所使用的添加剂范围种类窄,不论对于科学研究或是进一步工业化生产都有限制。另外,前述专利需经由后续物理加工手段进行铜膜的物性改善,增加了铜膜制程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双晶铜膜及其制备方法,其利用水/醇性有机添加剂进行纳米双晶铜膜的制备,且藉由调整水/醇性有机添加剂的含量,可得到不同形态的纳米双晶铜晶粒的微观结构。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双晶层的制备方法,其包含:利用包含铜的盐化物、酸以及水溶性或醇溶性有机添加剂的电解液,在电流密度为20~100mA/cm2,槽电压为0.2~1.0V,且阴极与阳极距离为10~300mm的条件下,以电解沉积技术在阴极的表面上沉积纳米双晶层。
于一实施例,水溶性或醇溶性有机添加剂选自于由地塞米松、皮质醇、淀粉、阿拉伯胶、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多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寡糖、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羧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丙基纤维素、果胶、甘油醛、二羟丙酮、甘油、几丁质、半纤维素、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木质素、聚氧乙烯、聚乙烯亚胺、聚氧二甲苯、聚乙二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磺酸苯乙烯、二甲基二辛基溴化铵、聚丙二醇、聚四氢呋喃、聚苯乙烯磺酸钠、乙二醇、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苯基二甲基氯化铵及其混合所组成的群组。
于一实施例,电解液中的酸为硫酸、盐酸、磷酸、甲基磺酸、磺酸或其混合。
于一实施例,该表面为硅晶片、钛片、铁片、镍片、纯铜片或表面具有(111)晶体方向的基底的表面。
于一实施例,包含铜的盐化物为硫酸铜,且电解液的浓度为0.3mol/L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铂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铂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75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皮肤压力阻抗联动测试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车辆增程器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