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静脉显像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65761.6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82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夏舒航;唐超颖;马歌华;王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40/10 | 分类号: | G06V40/10;G06V10/82;G06N3/0464;G06N3/096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吴庭祥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深度 学习 静脉 显像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静脉显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包含静脉数据的图像进行数据增强;
步骤2,建立深度学习的网络模型,设计训练方案,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模型;
步骤3,采集测试图像,消除色差后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中,得到输出结果;
步骤1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从静脉数据库读取到包含静脉数据的RGB图像,通过公式(1)得到图像亮度Y,通过公式(2)、(3)得到色度偏红U和偏紫V:
Y=0.299*r+0.587*g+0.114*b(1)
U=0.1687*r-0.3313*g+0.5*b+128(2)
V=0.5*r-0.4187*g-0.0813*b+128(3)
其中,r表示包含静脉数据的RGB图像的红色通道分量,g表示包含静脉数据的RGB图像的绿色通道分量,b表示包含静脉数据的RGB图像的蓝色通道分量;
由公式(4)通过随机r值达到随机色度和饱和度的效果:
其中r范围为(0,5);
步骤1-2,对于包含静脉数据的RGB图像,同时进行水平镜像、垂直镜像以及围绕图像中心随机旋转操作,并进行仿射变换;
步骤1-3,将数据库中的所有图像中心处用256*256的矩形框截取图像,获得相应的手臂块图像;
步骤1-2中,通过如下公式得到仿射变换:
其中,center.x、center.y分别为原图像旋转中心的x坐标和y坐标,scale为各向同性比例因子,θ为旋转角度;
步骤2包括:
步骤2-1,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来构建特征提取器,特征提取器依次使用了1个7*7的卷积层以及32个3*3的卷积层,从第一个3*3的卷积层开始,将每两个卷积层之间构建一个额外的连接,通过这个结构将输入值与正常卷积操作值做差,在训练中将差值作为训练目标;
步骤2-2,在特征提取器后添加一个空洞卷积模块,空洞卷积模块包括四个空洞卷积层以及四个线性整流函数ReLU层作为激活函数,每个空洞卷积层后连接一个ReLU层;
步骤2-3,在空洞卷积模块后添加一个转置卷积层,转置卷积作为解码器来输出所需要的图像,并且使用Sigmoid作为激活函数来优化模型;
步骤2-4,训练模型时,使用的是经过步骤1-1和1-2处理后的同帧的N对RGB-NIR手臂图像以及步骤1-3剪切过的N对手臂块图像,随机选取其中80%的图像作为训练集,20%的数据作为测试集;
步骤2-5,在训练模型前确定初始的学习率lr,训练的轮数epoch,批大小bitchsize,并设计随轮数更改的学习率变化函数,其中训练中参数调整方法使用随机权重平均方法;
步骤2-6,设计基于图像梯度融合的均方差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的效果,得到效果最好的模型;
步骤2-3中,所述激活函数sigmoid为:
其中x为输入矩阵,S(x)为对应的输出矩阵,S′(x)为S(x)的一阶导数;
步骤2-5中,学习率的变化函数lr为:
其中,x为初始学习率,y为当前训练轮数,z为训练总轮数;
步骤2-6中,首先将训练图像分解为横、纵两个方向梯度函数g(x),g(y),并在训练中依次计算均方误差损失,最后取平均作为损失函数,所述损失函数为:
其中,loss为损失函数,l(x),l(y)分别为在x方向以及y方向梯度函数的均方误差损失;
步骤3包括:
步骤3-1,选取基准图像,将其进行通道分离,分别分离出基于红色,绿色,蓝色的三张单通道图像,并分别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分别得到每个像素z和累积分布T(z);
步骤3-2,将用于静脉显像的测试图像进行如步骤3-1同样的操作,得到每个像素s和累积分布G(s),并分别与基准图像的对应通道的图像做差,然后根据差值的绝对值建立灰度级的映射,对于每一个G(s),设定其像素值为ss,找到在T(z)中与其差值最小的那个T(z)值,设定对应的像素值为zz,把ss变换为zz;
步骤3-3,将进行过色差消除的图像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里,得到输出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576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SRTM的坡长提取方法
- 下一篇:一种配电室在线测温摄像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