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Mini—LED阵列光源的扩散薄膜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0524.0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8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郭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光科全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37 | 代理人: | 黄美玲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粤兴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mini led 阵列 光源 扩散 薄膜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Mini—LED阵列光源的扩散薄膜,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布的扩散层、基层、全反射层,所述基层上表面设置多个凹槽,每个凹槽对应设置有一个半扩散体,所述全反射层开设有LED芯片容纳孔,每个半扩散体对应一个LED芯片容纳孔。本发明应用在应用于Mini—LED阵列光源上时,由于半透扩散体和全反射层的作用,可大幅增大光线的出射范围,并通过扩散体的作用,进一步扩散匀光,实现在极短距离内的混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Mini—LED阵列光源的扩散薄膜。
背景技术
Mini—LED作为LCD的背光光源模组或者自发光显示的光源,在显示行业,包括电视机屏、电脑屏、车载屏和手机屏等显示方面有巨大的运用前景。目前Mini—LED主要应用是用作直下式背光光源,其芯片尺寸通常在100μm—200μm左右,芯片间的距离则在300μm—900μm之间,相对传统LED光源,具有尺寸更小,更轻,更薄,更节能的优点。
电视机屏、电脑屏、车载屏和手机屏通常具有由多个Mini—LED芯片组成的光源阵列,由于单个Mini—LED点光源射出的灯光具有一个有限的发散角,会使得出光面呈现中心区域能量大而周围能量小的能量分布,由于电视机屏、电脑屏、车载屏和手机屏通常具有由多个Mini—LED芯片组成的光源阵列,因此会造成屏幕上出现周期性的明暗区域。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的做法就是将扩散薄膜覆盖于LED光源出光面上方,用于调节LED出射光在屏幕表面出射的面积、强度和角度分布,使得LED射出的光更加均匀、柔和,并能有效减小眩光和抑制显像的像素化。传统的扩散板或扩散膜结构,通过在透光性较好的基材表面涂布扩散粒子(即单面扩散结构)或在基材内部添加气泡或扩散粒子(即基层扩散板扩散结构),实现对光的扩散,对应的混光距离在几个毫米到几个厘米的范围内。由于现在的显示屏幕都有轻薄化小型化的要求,因此急需一种扩散薄膜能在有限的混光距离内实现对LED出射光的扩散匀光以及出射角度调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Mini—LED阵列光源的扩散薄膜,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布的微透镜阵列层、扩散层、基层、全反射层,所述基层上表面设置多个凹槽,每个凹槽对应设置有一个半扩散体,所述全反射层开设有LED芯片容纳孔,每个半扩散体对应一个LED芯片容纳孔。
进一步地,所述基层选用透光性大于90%的透明材料,所述透明材料为聚碳酸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二氧化硅或石英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基层的厚度为200nm—300nm。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呈“倒圆锥形”。
进一步地,所述圆锥的基底直径大于LED芯片容纳孔的尺寸且小于LED芯片容纳孔之间的间距,所述圆锥的高度小于基层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半透扩散体包括第一透光性树脂以及分散在树脂中的扩散粒子,所述第一透光性树脂为光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或电离化树脂中的一种,所述扩散粒子包括第一扩散粒子以及第二扩散粒子,所述第一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为1.4—1.5、第二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为1.7—2.8,第一扩散粒子的粒径尺寸为1μm—3μm,第二扩散粒子的粒径尺寸为200nm—400nm,第一扩散粒子所采用材料是机硅树脂微球、聚苯乙烯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二氧化硅微球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第二扩散粒子所采用材料是二氧化钛、硫化锌、锌钡白、氧化锌、碳酸钙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第一扩散粒子占半透扩散体的1%—5%(重量百分比),第二扩散粒子占半透扩散体的0.1%—0.2%(重量百分比)。
进一步地,所述扩散层10的厚度为10μm—2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光科全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光科全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05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