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轮胎反包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8049.3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2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赵会岩;刘海军;赵海林;张学永;刘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一橡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30/26 | 分类号: | B29D3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段秋玲 |
地址: | 257336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胎 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胎反包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轮胎反包胶囊技术领域。中间本体具有双层结构,内层是一体结构,外层是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在相接部位处拼接而成、贴于内层的外侧,第一外层自相接部位经第一弯折部至第一子口端,第二外层自相接部位经第二弯折部至第二子口端,相接部位在远离第一子口端、靠近第一弯折部的中间本体上;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斜面相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有益效果:将结构与胶片性能结合,改变轮胎反包胶囊充气胀大时的轮廓轨迹,实现靠近生胎一侧的轮胎反包胶囊连续鼓起、始终保持与胎体帘子布的接触并将胎体帘子布逐步压向胎圈使其贴合;排气彻底,增强钢丝圈与帘子布层间的贴合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反包胶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胎反包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轮胎成型方式有一次成型和二次成型,在二次成型中可以借助轮胎反包胶囊将轮胎的胎体帘子布进行反包;大致过程是对轮胎反包胶囊进行充气使其胀大,同时助推器动作将轮胎反包胶囊向生胎推进,逐渐鼓起的轮胎反包胶囊接触到生胎,并对生胎产生压紧作用力,能够排出轮胎胎圈部位钢丝圈与帘子布层间的气体,增强钢丝圈与帘子布层间的贴合度,进而达到避免钢丝圈与帘子布层间出现气泡、脱层现象的作用。
根据客户使用反馈,轮胎反包胶囊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①轮胎反包胶囊充气胀大时,与轮胎胎圈部位接触时渐进性差,赶出气体效果还有待提高;②轮胎反包胶囊安装在成型机上充气使用,装配处密封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反包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对轮胎反包胶囊的结构进行改进,结合轮胎反包胶囊的制备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轮胎反包胶囊,包括:中间本体、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一子口端和第二子口端;中间本体的两个端部分别是第一子口端和第二子口端,第一子口端和第二子口端都连有夹缘块;在中间本体和第一子口端之间设有第一弯折部,在中间本体和第二子口端之间设有第二弯折部;
中间本体具有双层结构,内层是一体结构,外层是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在相接部位处拼接而成、贴于内层的外侧,第一外层自相接部位经第一弯折部至第一子口端,第二外层自相接部位经第二弯折部至第二子口端,相接部位在远离第一子口端、靠近第一弯折部的中间本体上;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斜面相接。
进一步,第一弯折部与第一子口端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弯折部与第二子口端间的距离。在成型机上安装时,第一子口端靠近生胎一侧,第一弯折部与第一子口端间的距离较短,在充气初期,第一弯折部处先行鼓起并在较低位置处接触到胎体帘子布,将其向胎圈压紧,排出气体更彻底。
进一步,第一子口端与夹缘块连接处的外壁上有凸起结构,靠近夹缘块的是第一凸起,远离夹缘块的是第二凸起,在夹缘块和第一凸起之间形成凹陷结构称为第一凹槽,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形成凹陷结构称为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部都嵌入环形密封圈,以提升轮胎反包胶囊的安装牢固性和密封性。
进一步,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截面呈弧形。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有第二凹槽,在与成型机装配时,第二凹槽内部会放置环形密封圈,而成型机会对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形成一定紧固力,以达到良好的固定及密封作用。弧状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受力时,承受变形的能力强,边部无胶提供了最高凸出处变形的空间。
进一步,第一凸起的高度≥第二凸起的高度。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部都嵌入环形密封圈,以提升轮胎反包胶囊的安装牢固性和密封性;当多次使用,第二凸起发生破坏时,较高的第一凸起不会轻易脱出。在生产中定期检查设备,当发现第二凸起发生破坏时,可对该轮胎反包胶囊使用安全性进行预先提醒。
一种轮胎反包胶囊的制备方法,制备上述的轮胎反包胶囊;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所用胶片不同,第一外层所用胶片的弹性大于第二外层所用胶片的弹性;第二外层所用胶片和内层所用胶片不同,内层所用胶片的弹性大于第二外层所用胶片的弹性。内层材质一致,第二外层对其内侧的内层的胀大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同时第一外层的伸缩能力强于第二外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一橡胶有限公司,未经永一橡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80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