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56823.7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2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金跃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跃祖 |
主分类号: | B60L7/28 | 分类号: | B60L7/28;F01K27/00;F01K25/10 |
代理公司: | 西安东灵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2 | 代理人: | 李思琼 |
地址: | 3210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能量 回收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主要包括:废热回收系统,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采用所述废热回收流体的循环做功;并以机械功的形式收集制动热,以供所述废热回收系统随后使用;涡轮制动器组件,设置在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的输出轴与驱动轴之间,该所述涡轮制动器组件在制动模式下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会阻碍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的输出轴与驱动轴间相对旋转;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布置在汽车变速箱与传动轴之间的废热回收系统,制动组件和相变储热系统实现了车辆的能量回收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汽车对能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加大,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大事”。在汽车行车制动过程中大量的动能只能通过制动器的摩擦转化为热能耗散发到大气层,这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能源,也导致汽车制动器的过早磨损,增加了汽车使用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产生了粉尘污染。有关研究表明,汽车在城市行驶工况下,制动减速或停车频繁,制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30~50%左右,而汽车在长坡滑行工况下,制动减速时间长,除制动能量的损失之外,制动器的热衰退问题成为不可小视的“安全隐患”。在人们对汽车能耗、环保、安全性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再利用已成为汽车技术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
但是,汽车制动能量至今几乎还是一种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能源,有关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不仅还处在起步阶段,车制动能量回收再利用却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通过布置在汽车变速箱与传动轴之间的废热回收系统,制动组件和相变储热系统实现了车辆的能量回收功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速器能量回收系统,设置在发动机的曲轴上,其主要包括:废热回收系统,所述废热回收系统内的流体循环做功,并以机械功的形式收集制动热,以供所述废热回收系统随后使用;涡轮制动器组件,设置在输出轴与驱动轴之间,该所述涡轮制动器组件在制动模式下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用于阻碍输出轴与驱动轴间相对旋转;相变储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空腔壳体和一根输送歧管。
优选的,还包括在所述废热回收系统和所述输送歧管之间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内设有阀,所述阀选择性地允许所述废热回收流体在所述废热回收系统和变储热系统之间循环。
优选的,液态废热回收液流入所述输送歧管,通过所述相变储热系统时提取热量,生成气态废热回收流体从所述输送歧管流出,并用于驱动废热回收系统的膨胀器以提取热力学能量。
优选的,所述废热回收流体包括氟化化学制冷剂。
优选的,所述涡流制动器组件包括磁性部分和导电部分,所述磁性部分包括设置在载体中的一组电磁线圈,所述导电部分包括壳体。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铁鼓;在所述磁性部分和所述导电部分在相对旋转时,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铁鼓之间产生电磁力,通过所述电磁力产生电磁感应在所述导电部分感应出现涡电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传输系统可以实现在车辆上,以更有效地操作车辆作为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混合动力车。用涡流制动组件制动车辆可以辅助和/或间歇地代替传统的车轮制动器,从而改善了车轮制动器的寿命。当车辆以动力模式运转时,废热回收系统被操作成使得流体导管中的废热回收流体循环通过流体输送歧管,以收集制动热以在以后的时间以形式使用。当车辆沿着道路的下坡部分行驶时,通过激活涡流制动器组件来实现补充的车辆速度延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跃祖,未经金跃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68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