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NA四面体在制备治疗肾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3613.2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75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林云锋;张琦;蔡潇潇;林世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711 | 分类号: | A61K31/711;A61P13/12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na 四面体 制备 治疗 损伤 药物 中的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DNA四面体在制备治疗肾损伤的药物中的新用途,属于核酸药物领域。本发明证明了DNA四面体可以对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修复,公开了DNA四面体用于治疗肾损伤的新用途。由于DNA四面体本身生物相容性强,且目前治疗肾损伤的药物不多,本发明所公开的该用途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酸药物领域,尤其涉及DNA四面体在制备治疗肾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肾脏是人体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重要器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机械外力和外源化合物(如:庆大霉素、造影剂、顺铂、脂多糖、甘油等)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组织,导致肾损伤,严重威胁健康甚至生命。
对肾小管上皮组织的直接损害,指机械外力对肾小管上皮组织造成损伤,或外源化合物对肾小管上皮组织产生直接毒性。例如:庆大霉素进入人体后,几乎不被代谢,绝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另一部则可经肾小管周围血管直接被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入,容易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或者脱落。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反应晚期表现为肾小管坏死、堵塞,肾小管超滤系数显著下降,严重的可危及生命(Prohibitin的阻挡乙酰化修饰介导庆大霉素诱导肾损伤的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对肾小管上皮组织的间接损害,指机械外力或外源化合物作用于机体内肾脏以外的组织器官,使血液中某些物质含量突然增加或产生了某些新物质(不包括机体所摄入药物本身),进而损害肾小管上皮组织。例如: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导致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RM是指各种原因(包括物理因素、药物因素)引起的横纹肌(骨骼肌)细胞受损、溶解,从而使肌细胞内容物(包括钾、磷酸盐、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和尿素)释放进入细胞外血液及血液循环,并可致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肌红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组织有直接毒性。RM导致的AKI的病死率高达20%~50%,目前治疗手段尚不成熟。
目前治疗肾损伤所采取的首选方法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CRRT),即通过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其疗效值得肯定,但介入时机、治疗模式和剂量仍存在争议。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小鼠/大鼠模型建立的成熟,几种具有治疗/缓解肾损伤的药物被逐渐发现。Aydogdu等提出左卡尼汀对肾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张媛媛等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左卡尼汀对RM引发的AKI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左卡尼汀抑制免疫炎性反应通路TLR4/NF-κB继而减少下游炎性反应递质IL-6、TNF-α水平有关。另有研究表明,盐酸戊乙奎醚和脂氧素A4对RM所致的AKI具有治疗作用。
目前已发现的治疗肾损伤的药物屈指可数,且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导致其应用存在诸多限制。
DNA四面体(tetrahedral DNA,TDN),又称四面体骨架核酸(tetrahedralframework nucleic acids,tFNAs)、四面体DNA纳米结构,是一种由4条单链DNA通过变性和复性,进而链间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一种四面体结构,它易于合成,生物相容性高,通常用作某些药物的载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DNA四面体在治疗肾损伤中的新用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
DNA四面体在制备治疗肾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DNA四面体由4条单链DNA经碱基互补配对组成,单链间摩尔比是1∶1∶1∶1。
如前述的用途,所述单链序列如SEQ ID NO.1-4所示。
如前述的用途,所述肾损伤是急性肾损伤。
如前述的用途,所述肾损伤是横纹肌溶解所致急性肾损伤。
一种治疗肾损伤的药物,它是以DNA四面体为活性成分的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36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