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碰撞吸能盒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35037.9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4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大祐;寺田太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日轻金ACT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柴智敏;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碰撞 吸能盒 | ||
一种碰撞吸能盒,构成为吸收由车辆碰撞引起的冲击。碰撞吸能盒包括构成为接受冲击的前端面、构成为安装于车辆的末端面及从末端面向前端面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第二壁面的从前端面到末端面为止的第二长度比第一壁面的从前端面到末端面为止的第一长度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碰撞吸能盒,尤其涉及构成为搭载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盒。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103783中公开了构成为搭载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盒。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的碰撞吸能盒以能够搭载于车辆内的空间的方式被限定为预定的大小。碰撞吸能盒被要求确保省空间性且冲击吸收能力高。
本发明提供确保省空间性且冲击吸收能力高的碰撞吸能盒。
本发明的某方案的碰撞吸能盒是构成为吸收由车辆碰撞引起的冲击的碰撞吸能盒。所述碰撞吸能盒具备:前端面,构成为接受冲击;末端面,构成为安装于所述车辆;及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从所述末端面向所述前端面延伸,相互相对。所述第二壁面的从所述前端面到所述末端面为止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壁面的从所述前端面到所述末端面为止的长度长。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使相互相对的第一及第二壁面的压溃的定时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整。即,能够错开由第一及第二壁面的压溃引起的载荷的峰值的产生位置。因而,能够增加冲击可吸收量(冲击吸收能力)。由此,这样的碰撞吸能盒确保省空间性,同时具有高的冲击吸收力。
另外,所述第一壁面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壁面的长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可以与所述第一壁面或所述第二壁面的屈曲波长的50%大致相等。
根据这样的结构,相互相对的第一及第二壁面的压溃的定时的差异大。因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冲击可吸收量。由此,这样的碰撞吸能盒确保省空间性,同时具有更高的冲击吸收力。
另外,特征可以在于,所述第一壁面及所述第二壁面的至少一方具备切口。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冲击吸收可能量进一步增加,并且减少接受到初始载荷时的向构件的冲击传递量。
根据本发明的某方案,能够提供确保省空间性同时冲击吸收能力高的碰撞吸能盒。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左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剖视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相对于行程的载荷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相对于行程的载荷的一具体例的曲线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变形例1的左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变形例2的左侧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变形例3的左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变形例4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变形例5的左侧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碰撞吸能盒的变形例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使说明清楚,以下的记载及图面适当进行了简化。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日轻金ACT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日轻金ACT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50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株槽控制结构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