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型带举升结构挂车空气悬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2578.6 | 申请日: | 2019-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1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谢景山;刘庆武;王胜平;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威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5/08 | 分类号: | B60G15/08;B60G15/02;B60G17/052;B60G1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21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工***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带举升 结构 挂车 空气 悬架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型带举升结构挂车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第一板簧支架、第一减震器销轴、第一板簧销轴、第一举升气囊支座、第一举升气囊、第一举升气囊支架、第一减震器、第一U型螺栓、第一板簧座、第一U型螺栓盖板、第一板簧、第一承载气囊垫板、第一承载气囊、第一承载气囊盖板、第一压板、第二板簧支架、第二减震器销轴、第二压板和车桥总成,所述第一板簧一侧设置有第二板簧,所述第一板簧一端通过第一板簧销轴与第一板簧支架固定连接,本发明,使举升机构质量得到有效地缩减,保证挂车的行驶平顺性、舒适性和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以及提高车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零件总成,降低成本,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悬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轻型带举升结构挂车空气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路况的不同以及距离传感器的信号,行车电脑会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通过空气悬挂系统控制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使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现有国内挂车空气悬架系统举升机构复杂,且举升机构质量大,挂车平顺性、舒适性较差、簧下质量大,无法适应挂车轻量化的发展,并且不能同时兼顾整车的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因此,设计一种轻型带举升结构挂车空气悬架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型带举升结构挂车空气悬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型带举升结构挂车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第一板簧支架、第一减震器销轴、第一板簧销轴、第一举升气囊支座、第一举升气囊、第一举升气囊支架、第一减震器、第一U型螺栓、第一板簧座、第一U型螺栓盖板、第一板簧、第一承载气囊垫板、第一承载气囊、第一承载气囊盖板、第一压板、第二板簧支架、第二减震器销轴、第二板簧销轴、第二举升气囊支座、第二举升气囊、第二举升气囊支架、第二减震器、第二U型螺栓、第二板簧座、第二U型螺栓盖板、第二板簧、第二承载气囊垫板、第二承载气囊、第二承载气囊盖板、第二压板和车桥总成,所述第一板簧一侧设置有第二板簧,所述第一板簧一端通过第一板簧销轴与第一板簧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簧一端通过第二板簧销轴与第二板簧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簧支架一侧一端通过第一减震器销轴固定安装有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二板簧支架一侧一端通过第二减震器销轴固定安装有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一板簧底部一端通过第一举升气囊支架固定安装有第一举升气囊,所述第二板簧底部一端通过第二举升气囊支架固定安装有第二举升气囊,所述第一板簧支架一侧另一端通过第一板簧销轴与第一举升气囊支座固定连接,且第一举升气囊支座一端与第一举升气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簧支架一侧另一端通过第二板簧销轴与第二举升气囊支座固定连接,且第二举升气囊支座一端与第二举升气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簧顶部一端通过第一承载气囊垫板安装有第一承载气囊,所述第一承载气囊顶部安装有第一承载气囊盖板,所述第二板簧顶部一端通过第二承载气囊垫板安装有第二承载气囊,所述第二承载气囊顶部安装有第二承载气囊盖板,所述第一板簧上通过第一U型螺栓安装有第一U型螺栓盖板,且第一U型螺栓上位于第一板簧底部套接有第一板簧座,所述第一板簧座下方设置有第一压板,所述第二板簧上通过第二U型螺栓安装有第二U型螺栓盖板,且第二U型螺栓上位于第二板簧底部套接有第二板簧座,所述第二板簧座下方设置有第二压板,且第一板簧座与第一压板和第二板簧座与第二压板之间设置有车桥总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簧支架和第二板簧支架与第一承载气囊盖板和第二承载气囊盖板均与车架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举升气囊和第二举升气囊分别套接在第一举升气囊支座和第二举升气囊支座一端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U型螺栓一端穿过第一板簧座和第一压板与螺母连接,所述第二U型螺栓一端穿过第二板簧座和第二压板与螺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威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威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25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